封禅是一种祭祀仪式,是中国古代帝王在五岳中的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一种宗教式的活动,其中以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次数最多,影响最大。唐代张守节在给《史记》作的解释中,给“封禅”一词作了极简要的概括,他说: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 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天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张守节的解释,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封禅的方式,在泰山上祭天和在泰山下小山上祭地;二是封禅的目的是“报天之功” 、“报地之功”。他引用《五经通义》“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是他的封禅目的论的证据。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强调封禅目的的二重性是合理的。因为历代帝王,特别是有成就的帝王,他们**目的性是十分强烈的,他们的行为带着鲜明的**色彩。所以,张守节和《五经通义》的作者在阐释封禅目的时,既注意了崇拜与迷信的一面,也重视了帝王行为的社会**功利性的一面。至于《白虎通》所说的“金泥银绳”和“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可能是封禅仪式中一个局部性的仪式,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搞过 “玉检金泥”之类的祭品。后来,唐高宗、唐玄宗也有玉牒文,大概是将文字刻在玉石片上,装在石匣中埋在地下。将这类祭祀活动中个别用品称为“封禅”之“封”,大约只能可备一说。因为,这种解释和“禅” 无法关联。就整体而言,张守节的解释大体符合历代封禅的实际。
6.盘古开天头化泰山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