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代言之沁河(一)

家乡区县: 博爱县

沁河又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内长363公里,流域面积9315平方公里。沁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

干流概况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向南流经沁洛高沁河山西省安泽县冀氏镇段原的沁源县、安泽县、沁水县等县。于阳城县润成镇进入太行山区,东南流入河南省境,至济源县五龙口出山后,流入平原,东流经沁阳县、博爱县、温县,在武陟县城南方陵村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全长485公里。[1]
沁河又南经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境。再经济源、沁阳,在武陟县西营附近注入黄河。全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在山西境内长363公里,流域面积9315平方公里。沁河是山西省内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 全长458公里,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据资料记载,历史上的沁河虽然水量不大,但从未发生过断流现象,是长流河,而且是清水河,中上游二百多公里的水流含沙量低,基本无污染。沁河两岸风光秀丽,河中生长着许多野生的鱼、鳖、虾、蟹等水族动物。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市西北太岳山东麓的二郎神沟,向南经安泽、沁水、阳城、晋城市郊区,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济源市,在武陟县汇入黄河。
沁河,黄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太岳山东麓平遥县境,自北而南,过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涉县境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沁河出五龙口,流经冲积平原之上,两岸筑有堤防,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和黄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沁河下游的灌溉相传始于秦代,盛唐时曾达2.3万公顷。清康熙时在丹河上筑“九道堰”,除济卫通航外,还可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流域水利建设发展很快,灌溉面积达13.7万公顷。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电站。
2 自然特征
沁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上中游地表水利用率低,地下水严重超采;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限制了部分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局部河段水质污染严重;断流情况严重等。
3 流域概况
石质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宽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谷盆地占10%,
晋城、高平为有名的泽州盆地,土层深厚,为主要的农业区。沁河河源至五龙口河道,谷深流曲,尤其自润城至五龙口段,河道斩切太行山,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较丰。沁河出五龙口,流经冲积平原之上,两岸筑有堤防,河床高出两岸地面2~4米,和黄河下游河道相似,也是“地上河”。沁河下游的灌溉相传始于秦代,盛唐时曾达2.3万公顷。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质山林占53%,山高坡陡林密;土石丘陵占35%,地形多宽墚大峁,有不少草地和零星林地;河谷盆地占10%,晋城、高平为有名的泽州盆地,土层深厚,为主要的农业区。沁河河源至五龙口河道,谷深流曲,尤其自润城至五龙口段,河道斩切太行山,蛇曲特甚,岸壁陡立,水流湍急,水力较丰。
4 水利枢纽
清康熙时在丹河上筑“九道堰”,除济卫通航外,还可灌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建成中型水库5座,流域水利建设发展很快,灌溉面积达13.7万公顷。丹河上建有青天河水电站。
5 环境保护
含碱度相当高的纸浆水流入沁河,使的武陟县入黄口的沁河水呈黑红色,并且上面有高大1 米多的白色泡沫,并发
出刺鼻的味道,人根本无法靠近。那些美好的景象对于沁河来说,只存在于历史资料里,受到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沁河,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俊美和灵秀,一度成为一条污水河,并且河床袒露,出现断流。
武陟政府下大力气加大沁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但关闭和取缔了小型造纸厂,沿河企业废水、废气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同时环保部门也加大执法宣传力度,使群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沁河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沁河焕发新的生机,露出了安静、甜美的笑容。

多一点开心(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