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旅游资源
沿沁河流域阳城至沁水段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古城堡群形成于中国明末清初动乱时期,早期建筑物距今已有三百八
十年的历史。古城堡群内大都有着严谨的防御系统,有村庄、城楼、堡楼三道防线。城墙四角高楼耸立,后墙小窗控制四角,多达六层的堡楼墙厚一米,内部碾、磨、水井、粮仓等生活和粮食加工设备以及防御用的垒石、射孔、地道、火药一应俱全。其中,古城堡群内的中西合壁的建筑特色和走廊式的藏兵洞,在中国北方实属罕见。对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史和军事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建筑园林界专家考证,与山西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相比,沁河古堡封闭的建筑风格更显高官的胸襟气度,大开大合,是当时山西沁河流域富庶人家的独特历史见证。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福建省的土楼相比,虽然建筑风格有所不同,但其用于军事防御的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特点可谓异曲同工,具有同等文物价值。
沁河带状公园
位于邯郸古城的沁河两岸, 东起滏阳西岸,西至人民路,全长5公里。沁河是邯郸的几条主要河流之一,现已成为季节性河流。1983年市政府修建成了两岸护堤,栏杆,把沿河两岸辟为错落有致的13个小游园。 青年园以火炬雕塑为先导,建有现代风格的蘑菇亭,藤萝架,巨大的书籍上嵌有"知识就是力量"六个大字,野趣味园的喔木丛生,先后排列着十二属相的大型石雕,神态各异,妙趣横生。竹园中片片草坪是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理想场院地,春景园、夏花园、秋景园中竞相开 放着各种鲜花,此外还有蔷薇园牡丹园。众多设计风格各异各具特色而又浑然一体。在 个公园的万绿丛中,共点缀着50多个建筑小品,亭台阁榭,清新典雅;雕塑小品,栩栩如生。尤其夏季,百花盛开,盆景和植物造型,使整座公园更加美丽。园中有园,景中有景,鸟语花香,妙趣天成,公园如一幅立体的山水长卷。
7 相关历史
沁河古栈道
沁河古栈道( 三国魏 济源市东北沁河左岸) 文物保护区:马鞍山区、张庄对岸区、司马懿藏兵洞区、河滩对岸区和纸柏滩区等五个区段均以栈道壁孔、石门、步道、邸洞及石刻造像的最外边缘各向四周扩300 米。
三国时期古栈道遗址在山西省南部沁河拴驴泉段。该河段地处沁河峡谷,山势高峻,在河段东岸石崖上,考古专家发现与河床高低平行,排列有序的多处小方形石孔。经实地丈量,方孔呈正方形,边长三十厘米,孔深五十厘米,孔距三至四米,有的地方分为上下两排,排间距离约二至五米不等。在附近的石崖上,还有一高零点七米、宽零点六米的摩崖石刻,上有“建元正始五年十月五日,曲阳吴某督将师匠兵徒千余人,通治步行道,作偏桥阁,凿开石门一所”等字样。 据有关专家考证,中国古代建元“正始”者有四,此处石刻上所写“正始五年”只能是三国时期曹魏曹芳之年号,即公元二二四年。专家据此推断,三国时期此地为曹魏领地,因战争需要,魏曾在黄河、沁河沿岸多处修栈道、建桥阁,刻处即为其中之一。
8 相关文化
沁河古称沁水,也称少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文中的少水即沁河,当指端氏附近河段。沁河发源于沁源县西北部绵山东麓的二郎神沟,流经郭道镇境 后与北源赤石桥河、东源紫红河汇合。这与《水经注》的记载完全相合:“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
郦道元在注中把沁河东源紫红河作为正源,所以说沁河发源于羊头山。羊头山亦称谒戾山,横亘于武乡、沁县、平遥、沁源交界处,赤石桥河与紫红河皆发源于此山,在郭道镇境与正源相汇,故曰“三源奇注,经泻一隍”。沁河南流经交口村有白狐窑河从东汇入;在河西村有狼尾河从西汇入;在中峪乡龙头催有西川河从西汇入,故曰:“又南汇三水”。同时又有两岸溪涧不断注入,故曰“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这最后流经大南村出沁源县境。
9 桥梁设施
沁河大桥
全长797.58米,概算投资5987.4万元,工期为12个月。该桥是分离式桥梁,桥宽24.5米,桥梁上部结构采用18跨3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加5跨50米预应力T梁,先简支后结构连续。桥梁下部结构桥墩为柱式墩,钻孔桩基础,桥台为肋板台,钻孔桩基础。该桥设计汽车荷载公路-Ⅰ级,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设计洪水频率100年一遇。
10 防洪抗旱
沁河正常年清水流量为三点一四至十点八二立方米每秒,一九九三年八月汛期沁河水涨至二千三百立方米每秒。2000年沁河流域遭受到自一六三六年以来,长达四百六十四年的最大灾情,全流域降水量仅为六十毫米左右,因此沁河也遭遇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枯水期。沁河两岸目前植被保护尚好,如被破坏,沁河将会步汾河之后,由长流河变为季节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