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剪纸艺术

家乡区县: 天津市西青区

      杨柳青民间剪纸艺术从清朝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剪纸的产品有窗花、刺绣花样子、喜花、吊钱等四大类。
      第一类窗花。窗花又分“气眼”和“窗花”。在清末以前,一般人家多是百格窗,中间留出两个空档,糊上“气眼”刻纸,以便流通空气。气眼糊好后,再做一个纸帘,平时卷起通气,遇有风天或蚊蝇时就把帘拉下来。清代末年,外国玻璃大量进口,中上等人家屋内窗户下部多换成三大块玻璃窗,但上半部仍用纸糊,中间也留气眼。根据我国北方的习俗,窗纸每年至少要更换三回,即春节、端阳节、中秋节,所以“气眼”刻纸的花样,也随节令而变化,如年节时有:“肥猪拱门”、“马驹献宝”、“连年有余”、“福缘喜庆”等,端阳节有“鸡啄五毒”、“葫芦万代”、“一门五福”、“牡丹富贵”,中秋节有:“月宫玉兔”、“瓜果满盘”、“佛手三鲜”、“金鱼满塘”等。婚事有象征夫妻和好的“福禄鸳鸯”、“榴开百子”。寿事用的有:“天保九如”、“福寿双全”等等。这类气眼纸质较韧,刻制精细,贴在窗上玲珑剔透,鲜艳悦目。另外还有一种蓝色纸刻制的气眼,是居丧守孝家庭专用,内容多为四季花卉图案。
      “窗户花”是贴在窗格上的点缀品,有二寸多高,一寸多宽,内容相当广泛,如“瓶上五福”、“连中三元”、“葫芦万代”、“金鸡牡丹”、“辣椒双瓜”、“喜上梅梢”、“冠带传流”、“童子进瓜”、“胖小抱鱼”、“松竹梅”、“水仙盆”、“玉兰枝”、“水仙花”、“花盆架”等,这类小窗花镂空较少,以便粘贴,有全红与纸杂两种,全红贴上去效果像朱印版画,纸杂是用白绵纸刻好后再涂上各种颜色,如“蝈蝈萝卜”,浅绿蝈蝈,深绿叶子,赭色土,犹如一幅水彩套印版画。
      第二类是刺绣花样子。过去妇女自做衣、鞋、裙、裤和钱袋、香囊等物,都要在上面绣上一些图案花样装饰,因此,杨柳青的剪纸艺术中,又出现了一种专为闺门妇女们绣花用的花样子。是用白粉纸做成,形式和内容根据衣物决定,两幅正反为一对,卖给各乡或外地贷郎担子的小贩们。刺绣花样大致有枕头、衣襟、袖口、鞋面、腰巾、扇套、兜肚、围裙、童帽、围咀、钱袋、镜套、烟袋荷包,香囊、表套、披肩、信夹、门帘、床单、墙围、耳套等等,不下二三十种,形式随物型而定,有方的、圆的、三角形的,也有长方、长圆及鸡心、莲瓣、菱形的,其花纹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牛马麒麟”、“山水人物”、“瓜果松竹”,还有“车马轿人”、各种戏出、葫芦以及“寿星”、“八仙”、“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八宝”、“盘长”、“龙凤”等等。
      第三类是喜花,是专供结婚人家用的,剪纸里这类喜花大部分全是圆形,象征着团圆美好,一般都用大红纸,每套24对,分放于陪嫁的妆奁上,如脸盆、蜡台、香盒、茶罐、皂具、帽筒、花盆、痰盂便器等,作为点缀观赏,喜花的内容都是吉祥题材,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万代流传”等等,体载大小不一。此外还有墙壁喜花,直径大的有二尺,中间刻双喜字,周围衬托花卉鱼禽鸟兽。再有一种是放置在糕点、寿面、供桌上的。还有在过新年时,摆有大型的供品,如鸡鱼馒头等,也覆盖一层大红剪纸,像电影《祥林嫂》中鲁四爷家过年供品装饰盛况似的,一般人称供花,也属喜花范畴。
      第四类是吊钱,又叫挂钱。它也是剪纸里的一种,多为年时贴用,做为门窗上的点缀品,系用红绵纸雕刻,一般中间刻有四个吉祥字,如“竹报平安”、“合家欢乐”、“天宫赐福”、“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富贵双全”、“接福迎祥”等,也有不刻字而有“寿星”、“增福财神”、“和合二圣”等图像的,大幅吊钱上不刻字,而是刻上聚宝盆、摇钱树,雕完后,另用金色纸刻出吉祥单字,如“福”、“禄”、“寿”、“喜”等,在每幅中间贴上一个字,一般在室内悬挂,使新年更增欢乐热闹的气氛。
      以上各种剪纸,因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在花样上多取谐音,如“五福临门”,用5只蝙蝠来表示。“福缘善庆”用蝙蝠,香椽、扇子、玉罄四样排列在一起。“万代流传”是剪成一个大葫芦伸出藤蔓挂着许多小葫芦,具有独特风格。

夜雨蔷薇2222(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