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因树得名、因药成市、因酒扬名。历经2100多年的风霜洗礼。今天,54万樟树儿女在这片12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继往开来,正以“明星城、工业市、科技园、旅游地”和“药都、酒都、盐都”的风采昂首再造新辉煌。 近年来,樟树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优化投资环境,积极营造“动心、安心、放心、舒心、省心”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环境变美、布局变优、“一江两岸”城市格局初步拉开框架,城南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同步推进,规划面积13.7平方公里,一批重点工程先后竣工或加紧建设,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城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开发面积3平方公里,工业聚集速度加快,初步形成以医药为主导,化工、服装为两翼的浓厚产业特色,带动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印刷包装、橡胶、瓷器制品等10多个行业落户,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樟树以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在全省乃至全国可称独树一帜。 1.区位优越: 樟树地处江西腹地,距省城南昌不足1小时路程,处昌九工业走廊和京九经济带的十字交*点,可较好地承接和辐射,是襟带江西东南西北四大门户的天心地胆之地。 2.交通便利: 樟树自古就是“四会要冲”“八省通衢”的水陆交通要津,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更成了它联接外部世界的便捷之途,赣粤、沪瑞高速公路在昌傅形成立交,105国道纵穿市区;京九、浙赣铁路成十字形横跨10个乡镇街道;赣江水道中分全市。 3.通讯快捷: 樟树自秦以来就是江南最重要的驿站,如今的邮政通信更趋现代化,程控交换机容量达7万门,无线寻呼、移动数据网覆盖全市城乡;电报电路自动转报,并设有短波电台。 4.经济特色明显: 药、酒、盐不仅支撑了全市经济大厦,还是樟树的三面“金字招牌”。 樟树既是承载深厚药文化的历史名城,又是蕴藏丰富药资源的新兴城市。 樟树药业,素以“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享誉神州。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历1700余年而不衰,三国是著名道人、医学家、药学家葛玄在樟树城区东南的道教名山阁皂山,采药炼丹行医修道达40余年,遂开樟树药业先河。到清代,樟树80%以上的人口“吃药饭”,其药业人员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我国药界赫赫有名的“樟树药帮”,居药界三邦之首。樟树药“齐”,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扼江广之汇”,“集三巴之异产,采百粤之珍丛”。樟树药“灵”,在于其特有的炮制方法,不论炒、浸、泡、炙或是烘、晒、切、藏,无不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一次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商贾云集、药品荟萃,更使药都名扬四海,其参与范围之广、药商之众、品种之多、时间之长,成交额之高均为全国药市之冠,每届大会成交额均超10亿元。 近年来,随着生物药在国际市场日益走俏,樟树市抓住机遇,把药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种药材、兴药市、建药厂、办药校、添药景”五大战略,推动全市药业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高品质、高效益发展。目前,全市有中药材种植户6000余人,种植基地33个,总面积突破10万亩,中药材种植业被列为国家“星火”产业。樟树制药业实力雄厚,樟树医药集团、仁和集团、长江生物、宏洁、齐灵、金康生物等制药企业年销售收入达4.7亿元。投资1.5亿元兴建的药都中药材城,其宏大的规模更为药都“满街溢药香”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传神之笔。 樟树酒文化历史久远。“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他的《对酒》诗中发出对樟树名酒如此的赞叹。 4000年酒文化底蕴为中国名酒——“四特酒”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清光绪年间,樟树娄源隆酒店在继承樟树传统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工艺的基础上,吸取山西汾酒和湖北汉汾酒的工艺,酿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优质白酒,大受欢迎。娄源隆酒店一时声名大振。为区别其它白酒,1930年,娄源隆的分号天成酒店,首先在酒缸和酒坛上贴上两个“特”字,稍后又用大鹏商标贴出四个“特”字,以示特优,“四特酒”从此诞生。 “四特酒”集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属“特香型”新酒种,具有“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无杂味,滋身养神类灵芝”的特点,是江西第一名酒。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次中央会议上,“四特酒”被选作会议用酒,深受欢迎,且有“清香醇纯,回味无穷”的好评。以后,“四特酒”声誉益隆,今天,江西四特集团已发展成为国家大二型二级企业,目前,产品有7个规格、141个品种;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上缴税收超1.1亿元人民币。“四特酒”已成为樟树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外,醉人的酒乡还拥有樟树“健酒”、“贡酒”、“吴城酒”、“酒王酒”等品牌,各类黄酒、甜酒、药酒和营养酒等美酒佳酿更是琳琅满目。 盐业是樟树市域经济突起的一支新军,位于樟树市区东南面的大桥乡、洋湖乡、永泰镇和店下镇境内,盐储藏量达103.71亿吨,面积为133.60平方公里,矿体累计厚度40至60米,结构特征及深度极便于开采,是江南最大的岩盐矿,在全国居第五位,按每年开采100万吨计算,可以开采2900多年,目前,在矿区形成规模生产的制盐企业有江西盐矿和富达盐矿。其中,江西盐矿已扩建形成70万吨真空制盐和1.6万吨芒硝的年生产能力,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富达盐矿通过中外合作,投资2.46亿元人民币,设计年生产能力扩大到50万吨真空制盐规模。阁山化工工业园开发面积5000亩,拟投资7亿元人民币兴建的“双十”项目,即兴建10万吨/年离子膜碱,10万吨/年PVC树脂项目正在筹建之中。一个盐、碱工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