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扩建后的模样。扩建后的平遥城规模宏大雄伟,城周长6.4公里,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据说是造城时恐怕乌龟爬走,将其左腿拉直,拴在距城二十里的麓台上。这个看似虚妄的传说,闪射出古人对乌龟的极其崇拜之情。乌龟乃长生之物,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 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明镜高悬
康熙年间,范村人宋忠原背着一把大雨伞进平遥城看病,走到落邑村村南,从后面慌慌张张地跑来一人,宋忠原识的此人,是邻村人毋连迟。当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大雨。宋忠原撑起背着的大雨伞,邀毋连迟同行,毋连迟赶紧靠过来借伞避雨。
两人风雨同舟,互济互助,边谈笑边行路到了高林村。宋忠原因风力大累得满头大汗,毋连迟于是接过宋忠原的伞打着到了南门外孔家饭店。这时已是风停云散,雨过天晴。宋忠原向毋连迟拿伞。毋连迟不但不还宋忠原,反而诬赖伞是他的,两人争吵起来,围拢来不少的观众。毋连迟说:”伞是我的!”宋忠原说:”伞是我的!”宋、毋扯夺雨伞,观众谁也断不清这伞是谁的,看他们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平遥县署。宋忠原击鼓喊冤,知县王杰急忙升堂,原告宋忠原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被告毋连迟仍一口咬定伞是他的。两人各抒已见,知县王杰一时作难,不好判断。沉默了一会,王杰猛然间把惊堂木一拍说:“刁民!屁大的事到县衙击鼓告状!想试探本官的软硬智愚……。”随即把伞撕的粉碎,掷下堂来,喝令退堂。
原告宋忠原从堂上下来,泪涕满面,被告毋连迟则幸灾乐祸,洋洋得意。两人走出县衙走到照壁南街上,四个衙役赶了出来 ,传唤二人重回县衙。二人再次跪在大堂上,知县王杰和颜悦色地判断,伞是原告宋忠原的,被告毋连迟属诬赖,重责四十大板,罚钱十贯,赔原告一把新雨伞。事后宋忠原给王知县送了一块匾额,上刻”明镜高悬”四个大字。
城隍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