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之前,阆中每年农历五月都要举行古代流传下来的“瘟祖会”,俗称“五月大会”。这是方圆几百里最隆重的民俗节日。
当时,阆中城中建有川北最大的文昌宫(现在还保留有“文昌宫街”)。据《阆中县志》载:“五月十 五日为瘟祖会,旧地城隍庙后移于太清观(即南岳殿)中,此会较诸会为盛”。
据县志载,五月初五“醮天之夕,饶钹箫鼓响遏云衢,演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瘟祖会”主会场在南岳殿外广场上,搭有戏台。有“灯戏窝子”之称的老观、石滩等地的戏班子争相进城表演。有竹枝词描写: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那时,还有川北民间歌舞、傩戏、被单戏(口技)、杂耍、木偶、皮影、猴戏等10多种演出。民间艺人大显身手,各种流派竞相献演,阆中古城成了异彩纷呈的大舞台,民俗文化的大看台。
民国中期以后,川剧“大戏”最受民众欢迎,阆中及邻县的戏班在“瘟祖会”轮番登台。有时,几个戏班子还搭台演“对台戏”,以新戏或名角争夺观众,戏文情节和名角才艺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
瘟祖出游,万人空巷。五月十五日为“出神日”。午时三刻,“大炮”(巨型鞭炮)震响之后,抬着瘟祖神像开始举行盛大的游行,“五月大会”进入了最高潮。
到了夜间,商家店铺的伙计们都要向那些游行的火龙施放“石花”,其实就是自家制作的简易烟花。龙灯队伍来了,就抱起“石花”向龙灯喷火,火花飞溅,光焰炫目,却不会烧人致伤。游行队伍绵延好几条街长,街道两旁人声欢腾,拥挤不堪。队伍末尾,一位赤胸裸背的“王胖子”,背着一把大算盘,以奇异姿态舞蹈行进,逗得小孩们尾随嬉闹。游行直至深夜,倾城出动的人们还不肯散去,欢闹通宵达旦持续。以后几天,还有一些余兴未尽的活动,直到五月二十日之后,“瘟祖会”才逐渐结束。
旧时阆中的五月大会,虽为祭祀瘟祖,其实是盛大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大规模的商贸交易活动。川北城乡的文艺表演集中于古城,各地的名特产品、独家手艺也荟萃于阆中,办会期间无疑是商家店铺生意最为兴隆的时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