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城市快速的现代化不断地改造着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空间,造成各种记忆“错位”与“失忆”,城市化正在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城市走向“千城一面”的程式化。因此,保存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味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我国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
大岭村的聚落结构
“聚落”一词起源很早,《史记・五帝本纪》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下注曰“聚,谓村落也”。《汉书・沟洫志》谓,“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广义地讲,聚落是指人聚空间,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狭义地讲,是指有别于都邑的农村居民点。 传统聚落不仅具有居住和使用价值,还体现了当地的人地关系相处模式。聚落结构通常包括聚落的空间结构和集聚人群的社会结构。聚落的空间结构展现了所处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社会结构则表现了人们的聚居组织方式和生产、生活行为方式。
大岭村的空间结构
大岭村原名菩山村,明朝嘉庆年间(公元1522~1565年)始改名为大岭村。自宋朝开村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又名大岭涌)。东邻莲花山,与亚运村“广州新城”相望;南临市莲路;西、北面为广阔的耕地和鱼塘。明清两代,大岭村隶属茭塘司大岭堡。1949年至今,隶属石楼镇,下辖中西村、龙漖四个自然村,占地3平方公里。 大岭村位于番禺大谷围东部边缘,民居傍水而建,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脚下和大岭涌之间,由于地处水网地带,村落布局处于自由式岭南水乡布局与规整的梳式布局之间,呈半月形结构,所谓“蛎江涌头,半月古村”。村内以一条古街为主轴,旁生里巷,形成独具特色的鱼骨状“大街—小巷”街巷格局,处处与村落水系相通,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田”聚落。
大岭村的社会结构
大岭村是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曾有陈、许、马、洪、曾、郑、何、刘等族群居住,最后定居下来的居民主要为陈、许二姓。大岭许姓原籍浙江绍兴,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经南雄移居大岭开村。到南宋绍兴年间,陈氏始祖陈遗庆为避战乱,由南雄珠玑巷辗转迁徙至大岭,后陈氏发展成为此地最大的姓氏。
个人主页:http://wm23.cn/huanshi846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6824172.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