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精华之阆中灯戏

家乡区县: 南充阆中市

      阆中灯戏是川北灯戏的故乡,每当农村收获季节,灯戏艺人在田头或院场点亮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便演起滑稽逗趣、热闹非凡的灯戏来。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便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去看灯戏。竹枝词《看灯戏》云:“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川北灯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劳动人民的生活。喜剧多、悲剧少。就是正戏、苦戏,也带有浓重的喜剧色彩。表演艺术贴近生活,无固定套式,综合巴渝舞、杂耍、猴戏、木偶、皮影、“跳端公”等形式。其音乐则源于川北民间小调、神歌、嫁歌、圣喻谣等,曲调朴实明快,优美 灯戏动听。阆中的老观、峰占、二龙、石滩等乡镇都有演出水平较高的“灯班”。1984年,阆中灯戏小品《亲家母上轿》 、《闹隍会》 ,获四川省业余调演优秀剧本奖和演出奖.

     民间的歌舞小戏,也叫农民戏,在川北农村流传甚广。阆中、南部、仪陇等县是灯戏的窝子,农民也称它是“喜乐神”。在逢年过节灯戏演出时,看戏的人都欢欢喜喜、兴致勃勃,乐而忘返。既娱神,又娱人。

      灯戏在清乾隆时就流行于川北昭化、苍溪、阆中、南充。每当农作物成熟时,在田间、院坝里点亮了写有“五谷丰登”、“人寿年丰”等字样的大红灯笼,打起锣鼓,拉起胖筒筒(灯戏弦乐),由三、五个民间灯戏艺人(少者二、三人)就能演起一场热闹的灯戏。农民们看见红灯高挂,打起灯笼火把,从四面八方聚拢来。红灯就成了光明、欢乐喜庆的象征。灯戏由此得名。灯戏又称:“喜乐神”、“欢喜调”、“大铺盖”等。

      灯戏风格别致,艺术独特,表演粗犷,服装道具简易,不用复杂的舞台装置,乐器简便;唱腔优美,演出不择地方;演员人少,农民便于接待;剧目一般以喜剧、笑剧、闹剧为主,即使悲剧题材也爱用喜剧手法处理。灯戏唱词可以说是农民的口头文学,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我的能力秀 http://wm23.cn/zhenghong 我的梧桐子 http://www.wutongzi.com/uc/76225009.html 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我的微博 http://blog.sina.com.cn/u/5127347283

子意(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