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是客家人迁徙到岭南山区时候,为避免常出没的野兽和坟方流氓侵犯,在吸取了古时中原地区的建筑精华的基础上,而建造的一种集族而居式、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式,按建筑风格和形式的不同,可以把客家民居分成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土楼、府第式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
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称为我国民居的五大特色。围龙屋是当时中原汉族较先进的“抬梁式”、“穿斗式”的混合结构工艺。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的面积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5年、10年,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进、猪圈、鸡舍、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防火、蓄水等作用。
河源地区的客家民居属府第式,与围龙屋有相似的结构模式,建筑讲究地势和座向,一般布局要求与子午线为中轴,左右对称,按结构可分为“三堂、二横、一围”,三堂指前、中、后三个厅堂,中厅是举行重大聚会和喜庆活动的场所;后厅一般为“祖公堂”,是供奉祖先神位和祭祀的专用场所;前厅大门的左右两侧门进去是横屋,再由两边横屋向后延伸到成半月或四方形的后围,在后堂祖公堂的背面与围之间是一座高于前屋基的地,俗称“花台”。
客家民居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客家民居具有以下五种优越性: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木、沙、石,且拆后重建,材料可以再利用;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由石块垒筑,有竹片木条夹于墙内;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由土木筑成的墙,有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土木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其温度改变迟缓,而且若空气湿度大于其本身的,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份,达到调节空气的湿度和温度作用。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生活设施齐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等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布局和造型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