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安阳桥庙会中的民间文化艺术
传统安阳桥庙会上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庙会上有众多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如评书、大鼓、捏面人、拉洋片、吹糖稀、泥哨、泥咕咕、木偶戏、跑马上杆杂技、武高跷、“双送”、“错断”等,非常热闹。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当地民众道 德观念、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的非语言阐述。前面已经提到过,安阳桥村一直就有着民间歌舞表演的传统。每到安阳桥庙会这一天,安阳桥村各街道的表演队先是到关帝庙“搀佛”,之后各支队伍鱼贯而出,一路上浩浩荡荡,出关帝庙,沿安阳桥大街敲锣打鼓,风风光光走一圈,完成村民们一年一度的狂欢。届时,观众驻足观看,气氛异常热烈。在这里值得详细提及的是安阳桥村民的民间歌舞或民间文艺表演队。以前他们是自发形成,并由民间力量组织,主要是出于自娱自乐,因为平时的娱乐太少,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才一改日常的生活节奏,热闹一番。如果说舞狮子、玩武术、摇旱船和大头表演在众多的北 方庙会上具有普遍性的话,另外一些表演,如“五鬼闹判官”,“小炉匠扒缸”,尤其是“错断”和“双送”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反应了安阳桥一带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错断”是根据戏曲«包公错断颜查散»改编的民间舞蹈,讲述了北宋时,有一女子被害,阴曹的判官的营私舞弊,私改生死簿,结果造成包公错断颜查散冤案。该舞蹈形式自由,不受场地的约束和限制。“错断”通常在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上表演。演出有6名演员组成,女角色皆由男演员扮演。每个动作套路并无先后顺序,可前可后,也不受舞蹈音乐的限制,音乐节奏随演员的动作快慢而变化。整个表演诙谐生动,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一)帝庙
帝庙,沿安阳桥大街敲锣打鼓,风风光光走一圈,完成村民们一年一度的狂欢。届时,观众驻足观看,气氛异常热烈。 在这里值得详细提及的是安阳桥村民的民间歌舞或民间文艺表演队。以前他们是自发形成,并由民间力量组织,主要是出于自娱自乐,因为平时的娱乐太少,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庙会时才一改日常的生活节奏,热闹一番。如果说舞狮子、玩武术、摇旱船和大头表演在众多的北 方庙会上具有普遍性的话,另外一些表演,如“五鬼闹判官”,“小炉匠扒缸”,尤其是“错断”和“双送”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反应了安阳桥一带的艺术水平和艺术个性。
(二)错断
“错断”是根据戏曲«包公错断颜查散»改编的民间舞蹈,讲述了北宋时,有一女子被害,阴曹的判官的营私舞弊,私改生死簿,结果造成包公错断颜查散冤案。该舞蹈形式自由,不受场地的约束和限制。“错断”通常在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上表演。演出有6名演员组成,女角色皆由男演员扮演。每个动作套路并无先后顺序,可前可后,也不受舞蹈音乐的限制,音乐节奏随演员的动作快慢而变化。整个表演诙谐生动,很受老百姓的欢迎。
(三)双送
“双送”是改编自民间故事的民间舞蹈。传说五代时,后周恭帝宗训在位,赵匡胤和弟弟赵匡义奉旨护送两个闺女进京应选,过一院 庙,庙中瘸老道知情后,与他们一路,并在途中加以保护。路上遇见一个流利鬼调戏二女。赵氏兄弟与瘸老道同流利鬼展开殊死搏斗,流利鬼不敌三人被击败,众人得以安全到京。该舞蹈也多在正月十六安阳桥庙会上演出。和“错断”一样也是有6名演员组成,剧中女角色也均由男的扮演。传统安阳桥庙会上异彩纷呈的民间文艺表演,除了自娱自乐、戏谑搞笑之外,还深刻地反映着老百姓希望惩恶扬善,主张正义的思想,并起到宣扬社会规范的作用。这些故事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村民集体的世界观和道德信仰,有意无意的在庙会期间对村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道德规范教育,对于维护当地的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这些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就是庙会对民众进行的潜移默化、世代相传的教谕。
二、当代安阳桥庙会
当代的安阳桥庙会不但有着清晰的传承谱系,而且以安阳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规模盛大。在短短一天的会期和有限的空间里云集了十多万商家和游客,有的来自周边市县比如内黄、新乡、濮阳、浚县、河北邯郸等等。虽然其商业性的日 益浓厚,但传统习俗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存和延续。如庙会除了传承传统的关帝信仰、观音信仰等民间信仰之外,还可以见到一些传统的民间工艺,其中有些是现在依然实用的生活生产用具如手工编制的柳条篮、簸箕以及传统农具(如木锨和铁农具),另外还有一部分玩具或吉祥物如木制红缨枪和木制大刀、带口哨的泥哨、泥咕咕、陶制鸟兽等它们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玩具或摆设,而且是有着丰富寓意的民间文化信仰符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价值。木刀木枪,在民间信仰中式驱邪打鬼的武器。泥哨、泥咕咕的造型以鸟(燕)居多,是远古文化的遗留物,也是古老的生殖崇拜物和图腾崇拜物,更是原始信仰在当代社会的遗存和延续。带口哨的陶制鸟兽是庙会中的“灵物”,能帮人祛病除灾,带来福祉,有它们在身边便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并且“鸟”突出的是多子的主题,体现的是一种与女阴相对的一种崇拜,即高禖崇拜。另外,“鸟”这个词也作为男性生殖器的俗称。高耸的鸟头象征男性生殖器的勃起,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人们对生命、生殖的追求。而且它们在色彩和线条上,以黑底居多,也有红底、棕底和蓝底,饰以红、白、黄、绿等色彩的绚烂花朵或图案。黑色意味着龟蛇崇拜,红和白则是生殖崇拜的象征。特别是鸟的背部和隆起的腹部的红白两色的花朵图案,更是古老圣洁的女阴崇拜的体现。当代安阳桥庙会承继了传统庙会的一些特色,又在当代有所变化。比如,到袁林踏青以及遛 百病的习俗产生于近代的民国时期,它同样也满足了当代人们春节后旅游踏青、放松心情和的需要。
因为安阳桥庙会正好处在春节娱乐行将结束之时,所以人们抓住这难得的休闲机遇,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在人群里挤一挤,最后体会一下节日的热闹气氛;在安阳桥上遛一遛,驱除百病;到袁林逛一逛,散散心,准备开始新的一年的奋斗;到安阳桥亲戚家里走一走,叙一下久别的情谊。 安阳桥村的关帝庙也得到了修复,关帝庙仍然在洹河之畔的原址上,只是规模比以前有所缩小,现存一进院落,东西和南北各长12米,形成一个正方形。庙宇彩色的琉璃瓦,青灰色的院墙和带黄色门钉的红色大门在洹河北岸显得十分的醒目。关帝庙,仍然有主殿和两个偏殿,主殿供奉关羽,西殿供奉送子观音。东殿供奉的神奇比较繁杂,主神还是铜墙佛爷,另外多了几个神,有南海观音,有财神,还有毛泽东的像贴在墙上。由于农业在安阳桥村地位的下降,麦奶奶殿被拆掉,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三间库房,用于存放安阳桥村老年人协会的一些活动道具。麦奶奶庙则挤在了铜墙佛爷殿和库房中间狭小的一间房里。麦奶奶殿仍然供奉着保护田地年年丰收的麦奶奶、谷奶奶和花奶奶。西北方向和原来麦奶奶殿相对执勤房,后被拆毁,现在是一片空地。顺着关爷圣殿东侧往北是关帝庙的后门,通向后门的通道大约两米宽。庙的前门在院落的正南方,是一个比较豪华的青色石牌坊,并与青灰色砖围墙浑然一体。黑底的石匾额上书“关帝庙”三个大字。两扇红色大门,每扇门上35枚金黄色门钉。大门两侧是描金对联一副,上联是“夜看春秋文夫子”,下联是“单刀赴会武圣人”。大门两侧均有红色侧门两扇,上有门钉各15枚。庙外大门正前方有关羽石雕像一尊,真人大小,再往南一米是一大型石制香炉,供香客在关帝庙关闭时使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