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民俗

家乡区县: 天津市蓟县

生产习俗 

    祭神明清以来,农民有祭天地、财神、祖宗、灶王的习俗。每年除夕,农民给碾棚、磨棚、畜棚、猪圈、大车烧香,祈祷青龙、白虎、马神、圈神永保平安,并书写“槽头兴旺”等条幅。到20世纪60年代,焚香祭神已废除,书写条幅的做法则沿袭至今。新中国成立前,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农村姑娘聚在一起,用纸剪成桃花女神,在桃树下焚香叩头,问卜本年收成,谓之请“桃花女神”,也有请麻姑者。农历五月初五,农民到雹神庙烧香、叩头,祈祷雹神不降冰雹。农历八月初一,用新粘米蒸粘糕,给风神上供,祈求打场顺风,并在碌碡前烧香上供。农历腊月初八,用腊八粥做供品,给虫王上供,祈求保护庄稼。这些习俗,在马伸桥、下营、别山、出头岭一带很普遍,上仓、下仓、有古庄、侯家营一带稍差。60年代末,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提高,这一习俗逐渐不存。
     求雨历史上,农民在大旱之年有求雨之举。人们抬着龙王偶像或龙王牌位到龙王庙或山泉处,求龙、取水。求雨人赤足裸背,头戴柳条圈,所经之处,摆出供品,燃放鞭炮,焚香叩头,谓之“接驾”。门口插柳条,用黄纸书写“悠然作风,沛然下雨”悬挂街头,也有书写“大雨如注”、“大雨倾盆”者。到龙王庙前烧香叩头,虔诚祈祷,祈求龙王施恩,普降甘霖,并许下为龙王“唱大戏、修庙宇、塑金身”的誓愿。1949年后,求雨习俗逐渐废除。
     打仓 系囤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早晨,农民在院内用草木灰画圈,内撒五谷,祈祷粮食满仓,谓之“打仓”。马伸桥、出头岭、别山、下营一带称“填仓”。这天各村挑选12个小女孩(代表十二个月)坐在炕上,围成圆圈,解下腿带放在一起,然后蒙住眼睛,系带成圈,谓之“系囤”,祈祷粮食丰收。这一习俗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废除。
     青苗会1949年前,每逢秋收将至,全县各村农民聚集在大庙里,摆上供品烧香叩头,祈求庙神为百姓免除灾祸,然后村长宣布村规民约,谓之“青苗会”。1949年后,迷信色彩逐渐清除,村规民约保存下来。
     开镰开始收割庄稼之日,各户大多吃米、面、肉,俗称“开镰饭”。青甸洼、太河洼一带农民在收麦前吃顿好饭,谓之"钢手",取“给手加钢”之意;县东北部地区在收高粱前吃一顿好饭,谓之“高粱东”;西南部地区谓之“吃犒劳”。现在收割庄稼前仍有吃好饭的习俗。
插穗全县大部地区于腊月三十在门口的粪堆、土堆上插谷穗,取“粮食丰收”之意。
帮工不讲代价,不计报酬,为他人劳动,称帮工。被助者以茶、烟或菜、饭招待。
生活习俗

一、服饰
     民国时期,富户人家的妇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男人多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或帽盔,穿皮鞋。城镇富有的学生,身着中山服。平民百姓多穿土粗布,样式简单,男女老少一律中式。上衣有大襟,用布带打结为扣,俗称“打蒜头疙瘩”;下为绾腰长裤,系布裤带。春、夏、秋三季,男人多穿内衬衣,俗称“汉褶子”,头戴草帽,脚穿黑布鞋、白布袜;中老年妇女身着黑、蓝裤褂;青少年及妇女多穿白褂黑裤。冬季,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裤、棉袄、棉鞋、线袜,青少年男女多穿骆驼鞍式棉鞋,老人穿纳云帮的棉鞋,俗称“老头乐”。
     民国年间,县内有“衣冠不改旧家风”之说,衣着变化不大。1938年八路军开辟蓟县抗日根据地后,服饰大变,男人上衣有掩襟改为对襟,夏戴大沿草帽,东戴毡帽头,穿布鞋布袜。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变化较快。50年代,实兴中山装、学生装、列宁服,戴八角帽,穿胶底鞋、针织袜,衣着多为蓝色,有“挣钱不挣钱,一身海成蓝”之说。1966-1976年,流行军干服,青少年多穿草绿色服装,戴草绿色军帽。1978年以后,春秋冬季,年轻人服装流行穿西服、夹克衫、喇叭裤、牛仔裤等,夏天,年轻妇女多穿裙子,男青年汗衫花色品种较多,鞋的样式有港式、前进式、火箭式。
     民国年间,妇女有佩戴手镯、耳环、戒指的习惯。儿童挂长命锁,希望孩子平安长大。50-70年代,佩戴饰品的习俗逐渐消失,80年代再度流行.

二、饮食
    平时饮食 明、清、民国年间,一般农户正常年景一日三参,两稀一干。麦收时,青甸洼地区一日4顿饭,早、晚在家用饭,中午、下午在田间用饭。午饭多为馒头、烙饼、水饭、大葱蘸酱等,谓之“帖晌饭”。麦收后,青甸洼、太河洼一带农户家家磨炒面,阴天下雨,做饭困难时,全家人以炒面为主食。至今仍有部分农户喜食炒面。夏季,县内大部分地区习惯吃凉饭:压饸饹、做凉格豆汤、过水面、水饭。这一习俗流传至今。冬季,一般农户一天两顿饭,进入腊月,中等以上农户淘米磨面,蒸饽饽、年糕。正月十五前,以t饽饽为主食。过去农户所食蔬菜品种单调,从秋末到春天主要吃白菜。宴席也有白菜上桌,明曰“佛手肉”。春季,家家煮豆做酱,秋季户户腌咸菜。
宴席 宴席有八八席(俗称八碟八碗)、四四席、大四四席、小四四席。赴席时,客人长者坐上座,隔辈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席间待客,有“七茶八饭十成酒”之说,即给客人倒茶要七成满,盛饭要八成满,到酒要是十成满,甚至酒满外溢,才算尊敬,且“主不喝,客不饮”,这些风俗,80年代大部分仍然保留。

月光美少女(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