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二)

家乡区县: 山西省孝义市

区划沿革

自元代始,孝义县历经里甲制、区村制、乡村制、社队制和乡镇制。在历代政区的交迭更替中,境域面积不断变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孝义县境域一直延续至今。
元代孝义实行里甲制,其中城内为坊,近城为厢,再分为里,每里编制为十甲,依甲征收田赋、摊派徭役。时划分为23个里。
明洪武十四年(1381),以110户为一里,10户为一甲;明代划分为六坊(厢),分辖22个里,345个村。
清乾隆时分15里。清光绪六年(1880)实行乡村制。全县共有408个行政村,分属东乡、南乡、西南乡、西北乡、北乡、城关乡6个乡。
民国8年(1919)实行区村制。全县共划分为5个区,43个行政村,357个自然村。民国36年阎锡山推行“兵农合一”暴政,将全县编为23个乡,419个编村。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区村制,1949年孝义划分为8个区,分辖88个行政村,405个自然村。同年12月,将郭家掌区辖弓阳镇和凤尾两个行政村(包括弓阳镇、开府、凤尾、石板上、任家湾和申家湾6个自然村)划归中阳县辖。1953年3—6月,进行解放后第一次划乡工作,将原1—4区划为42个乡。同时随着区村的划入划出,孝义县改划为8个区,分辖68个乡,481个自然村。隰县的大麦郊区8个乡52个自然村划归孝义县辖,将小虢城等7村划归汾阳县,汾阳县北辛安村划属孝义县,将万户侯村划归介休县。
1956年,全县合并为33个乡,灵石县安生乡14个自然村划属孝义县辖;1958年合并为16个乡。1958年9月合并为8个乡:城关、梧桐、白壁关、兑镇、后河、下堡、西泉、大麦郊。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实行社队制,8个乡改为8个人民公社。1958年12月,孝义、灵石二县并入介休县。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境内划分为18个人民公社:城关、大孝堡、司马、白壁关、东许、杜村、兑镇、南阳、阳泉曲、梧桐、下栅、柱濮、驿马、西泉、下堡、温泉、大麦郊、坛索。1971年5月,温泉、大麦郊、坛索三个人民公社划归交口县。1981年设李家庄人民公社。自此,全县共有16个人民公社、363个生产大队、722个生产队。
1984年7月,实行乡村制,将16个人民公社改制为16个乡人民政府。1985年10月,增设城关镇。
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全市管辖6个镇,12个乡,23个居民委员会,380个村民委员会。1995年,市辖乡镇建制有所变更,原司马乡、梧桐乡、柱濮乡改为镇,市辖9个乡9个镇。1998年6月,撤销城关镇,设立新义街道和三贤街道;撤销城关乡,设立古城镇。1999年底,全市辖9个镇,8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381个村民委员会,396个自然村。
2001年,撤乡并镇,三贤街道并入新义街道,称新义街道;古城镇撤销,转组为中阳楼街道;司马镇撤销,转组为振兴街道;白壁关乡和高阳镇撤并,组建高阳镇;东许乡和梧桐镇撤并,组建梧桐镇;大孝堡乡和李家庄乡撤并,组建大孝堡乡。至2001年孝义辖3个街道、7个镇、5个乡,381个行政村,396个自然村。
2003年,原东许乡政区从梧桐镇分出,改为东许办事处。2008年设立崇文街道。2010年5月15日胜溪湖办事处成立,截至2011年孝义境域内有新义街道、中阳楼街道、振兴街道、崇文街道、胜溪湖办事处、东许办事处、兑镇镇、阳泉曲镇、下堡镇、西辛庄镇、高阳镇、梧桐镇、柱濮镇、大孝堡乡、下栅乡、驿马乡、南阳乡、杜村乡,共7个镇、5个乡、4个街道、2个办事处、21个居委会、379个行政村。
2013年9月26日,原胜溪湖办事处和东许办事处行政合并,成立胜溪湖街道。[10] 至此,孝义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共计48个社区,376个行政村。
区划详情

Beautiful Dream(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