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风化治理规划实施阶段(1990年~2005年)
从1992年起,拉开了“云冈石窟风化治理工程”(“八五”维修工程)的序幕。5年中先后完成的项目有:
降低窟前地面,考古发掘,修建排水渠道,增设安全监控、输电线路,硬化地面,
修建保护性窟檐,包括恢复第8窟窟檐、设计第9、10、19窟窟檐;
保护性围墙:崖顶修建保护性围墙、旧围墙翻修扩建;
洞窟保护维修加固工程;
窟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
制定《云冈石窟规划》,编制《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其后,1998年109国道云冈段得以改线;2001年,云冈石窟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2002年,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石窟防水试验工程及第11窟维修等(2005年~2008年)
2005年以来云冈石窟主要进行了三项本体保护工程,分别为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11窟维修加固工程及洞窟除尘。
云冈石窟景观(一)
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
西部窟区防水试验工程:2007年初,研究院详细调查了云冈西部窟区的地理环境和石窟现状,经过缜密的设计,做出最终的试验方案,并于4月份全面启动。该工程分两部分:一是进行顶部护坡的防渗处理;二是进行前立壁的加固。[6]
11窟维修加固工程:2007年,首先着手于对第11窟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针对11窟北壁岩石成片状大面积脱落和泥塑壁画残块、剥离、空鼓、起甲、昆虫动物污染等病害,进行全面加固与修复。
洞窟除尘:云冈石窟研究院于2009年对第5-13窟进行了除尘。具体方法是用软羊毛刷除掉石雕身上的沉积物,同时用A4纸收集承接这些沉积物,这样做既可以避免除尘过程中对文物本体的损害,又可以防止二次扬尘。此次工程历时一个月。[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