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四背石铺官路 张老四,名必信,洛南县城北张塬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北塬有通县城东西的两条官路,每遇阴雨,泥泞难行。张老四力倡善举,每日从县河担沙背石铺官路,酷暑严寒从未间断。经两年辛苦,终将官路铺成沙石路,来往行人口碑载道。
董佩兰捐资修拱桥 董佩兰,洛南县杨圪乡<造字>墹场沟人。清咸丰九年(1859),官路从董家门前沟渠而过,每遇霪雨,路被冲坏,官商行旅,甚为不便。董佩兰慷慨捐资,修成长约7米,宽4米,高5米的石拱桥一座。桥两旁立有石栏杆,雕刻图纹,中书“福缘善庆”四个大字。该桥建成,便利了来往行人。
李春堂首倡设渡船 李春堂,太学生,洛南县灵口乡人。洛河灵口段水深流急,自古无船,涉足渡河,祸及行人。民国5年(1916)10月,李春堂购回树木原料,次年春又得朱阳关道人送助的10两化缘白银,李即请工修造木船,亲事监视,历时两月,木船造成。时议定渡人不收渡资,由两岸居人轮支,便在灵口后砭设立渡口。此后,两岸人交口称颂李春堂懿德。
吕善著自力开水渠 吕善著,洛南县柏峪寺乡薛湾村人。民国年间,为引洛河水灌田,吕善著自费开渠,凿石岩、填沟壑,用尽自己资财,向外告贷,经3年努力,水渠终于修成。人们以渠引水灌溉田地,无不赞颂吕善著之佳行善举。
殷书乾6年修地16亩 殷书乾,1923年7月生,洛南县栗峪乡后拔村人。殷从事教育工作43年,1989年退休还乡。6年来坚持治坡造田不间断,共投工日2345个,投资1650元,打成石埝46条,修排水渠7.9公里,垫沟台地16亩,造林19余亩,栽花椒树500株,核桃、苹果树110株。1994年增产粮食3800公斤,经济收入3000多元。1991年,殷为教育事业捐资1000元。
梁礼周严于治学 梁礼周,1928年生,陕西省镇安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在洛南从事教学40年,先后担任化学教师、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职。梁在教学管理上形成独特的风格,强调瞄准先进的教学理论,广收信息,主张以常规保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坚持德育为首,以理想教育为龙头,带领智育起飞。梁常以严格、严肃、严明、严教办学治学而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多有建树。
宋瑞武父子资故里 台胞宋瑞武,1930年生,祖籍洛南县窑底乡。其子宋安乐,1950年生。改革开放后,宋氏父子曾多次回乡省亲。宋瑞武为改善家乡办学等条件,先后向村小学,村上和亲属捐款计5万余元。1993年病故后,其子宋安乐继承父愿,也先后为家乡教育,村办企业捐款6.5万元。
杨正芳破俗驾驶拖拉机 杨正芳,女,生于1932年,洛南县永丰镇张坡村人。杨在洛南县拖拉机站工作期间,冲破世俗观念的束缚,刻苦学习,虚心求教,学就并掌握了一套维修驾驶拖拉机的技术,1959年正式考为拖拉机驾驶员。杨驾驶拖拉机耕田运货操作自如,驾驶水平达到一级驾驶员标准,成为洛南县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60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党广 三尺讲台育英才 党广,生于1933年,洛南县城关镇柏槐村人,特级教师。1955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中文系。30多年来,党立足三尺讲台,在语文教学中以要求严、备课细、讲课精、教法活、辅导勤而受到学生爱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党的名字被录入《中国当代教育家大辞典》、《中国教坛名人辞典》、《普教英模》等书。
郭玉梅义务接生30年 郭玉梅,女,洛南县灵口乡曹窑村人。1956年,郭玉梅为搞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当上了曹窑村义务接生员。30多年来,郭苦心学习,提高接生技术,不辞劳碌,不计报酬,抛开家务,义务为方圆数十里的300余名产妇进行新法接生,保障了母婴的身体健康,受到群众的称赞。
王民娃致富助公益 王民娃,生于1934年,洛南县城关镇西街农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以自己的烹调手艺开办了“王民娃饭店”,以和气、周到、微利、卫生赢得顾客,止1995年,王重教捐资3万元以上,扶贫帮困达万元,为公益事业出资数万元,纳税十数万元,荣获“陕西省先进个体劳动者”、“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纳税模范”、“扶贫帮困模范”、“优秀私营企业家”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