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在周初年为项子国。是西周时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是封国而治的地方行政单位或行政区划之一,隶属于周王(或周天子)。到东周春秋时,仍为项子国。鲁僖公十七年夏,鲁国灭掉项子国,从此项子国国名即被取消,仅存项地名。
东周战国时期,楚灭鲁,项地即改属于楚国。楚襄王时,将楚都由郢徙于陈,以项为别都(即陪都)。
秦始皇并兼六国,统一中国后,废除封建制,实行郡县制,改陈地为颍川郡,以陈为县。项地归属于颍川郡,只有项地名而无项郡或项县名。
秦末楚汉相争之后,楚败汉胜,汉高祖在项地设置项县,属汝南郡。到东汉时,沿袭西汉的地方行政区划而无变更,仍为项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仍为项县,在曹魏统辖境域之内。项县隶属陈国。
晋代行郡国制。项县名称未变,西晋时先属陈国,后改属梁国。
南北朝时,战争频繁,东讨西伐,南征北战,颍、淮流域归属时变,项县隶属州郡亦时变,县名称亦有变化。 南朝刘宋时曾改项县为项城县,增一“城”字,属于豫州陈郡。北朝北魏、北齐、北周均称项县,北魏时项县隶属陈郡,北齐时项县改属信州。南朝齐、梁也都仍称项县,梁时项县属因殷州。北朝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在项县侨立的秣陵县隶属北丹阳郡,项县仍隶属陈郡。
隋朝统一中国后,确定为项城县。五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金代时,项城县隶属河南府陈州。元代时,项城县隶属陈州。明代时,项城县隶属开封府陈州。
清代,项城县隶属河南省陈州府,疆域无大变化,但与西邻各县有插花地。
中华民国时,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时淮阳沦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至项城县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解放战争后期曾先后建立沈项临县和沈项淮县,隶属豫东行署。解放战争后,结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权,与四邻各县进行边境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与邻县间的插花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底,项城县城由秣陵镇迁至水寨镇。1949年至1953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淮阳专员公署。1953年至1958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商丘专员公署。1959年至1961年项城县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员公署。1962年至1965年项城县隶属河南商丘专员公署。1965年至2000年项城县(市)隶属河南省周口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11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改革开放发展特别试点县。1993年12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项城市。2000年6月,周口撤地设市,项城被周口市代管。
2005年,项城市成为河南五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财政交通教育等各方面由河南省直属。
1988年,南顿、贾岭、丁集、新桥撤乡设镇。1995年,河南省民政厅以豫民行批字[1995]2号文批准项城市撤销城郊乡、水寨镇设立办事处的行政区划调整意见(实际没有实施)。1996年,李寨撤乡设镇。1997年,付集撤乡设镇。全市面积1108平方千米,人口103.7万,辖9镇9乡,市政府驻水寨镇。1998年,官会撤乡设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1052468人,其中:孙店镇72451人、贾岭镇66207人、新桥镇57826人、官会镇67946人、丁集镇56187人、南顿镇71463人、秣陵镇10731人、李寨镇64815人、付集镇43400人、永丰乡57867人、范集乡59719人、三店乡46120人、老城乡46285人、高寺乡57985人、王明口乡60999人、郑郭乡60597人、水寨镇(虚拟镇)55389人、城郊乡(虚拟乡)96481人。
2001年,郑郭、高寺、王明口撤乡设镇。
2005年,项城市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秣陵镇、老城乡,设立新的秣陵镇,秣陵镇政府驻北关居委会。截至2005年12月31日,项城市辖12个镇、3个乡:秣陵镇、南顿镇、孙店镇、贾岭镇、新桥镇、官会镇、丁集镇、李寨镇、付集镇、高寺镇、王明口镇、郑郭镇;范集乡、三张店乡、永丰乡。
经河南省和周口市人民政府批准,项城市决定撤销城郊乡、水寨镇,调整南顿、郑郭部分行政村,设立光武、花园、水寨、东方、莲花、千佛阁6个办事处。调整后的新城区面积为87平方千米,城区人口303603人。 原城郊乡位于市区的南部和西部,辖29个行政村(武庄、赵营、从营、王沟、张寨、潘庄、尚关、后高营、后李洼、邝花园、孔营、任营、韩老家、韩岭、刘庄寨、刘祖师庙、刘菜园、郭庄、霍营、尚营、袁张营、吕店、祁庄、狮子李营、大庙、刘冢、蛤蟆寨、邝庄、解庄),共61.4平方千米,146997人。 原水寨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辖11个居委会(南关居委会、东关居委会、西关居委会、鼓楼居委会、沙河居委会、沙南居委会、北关居委会、小新庄居委会、南郊居委会、西郊居委会、东郊居委会),4个行政村(胡营、刘堂、东张营、董营),共6.6平方千米,113190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