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大坪村——古树·古屋·古碑
有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称誉的平山县杨家桥乡大坪村,位于我市西部深山区,该村保留着多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青瓦灰墙,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石磨水碾、古村小街,呈现出一幅恬静和谐的人文画卷;街头的四棵大槐树,历经500余年的世事沧桑,见证着这个古老山村的历史变迁。
贯穿石家庄全境的滹沱河从山西繁峙发源后,一路向南、向东,切穿莽莽太行,风尘仆仆地流入平山县境内的杨家桥乡。到了这里,滹沱河从涓涓的细流变成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大坪村就静静地背靠着大青山,北依滹沱河,从容看着河水翻卷着浪花,任由数百年的光阴从身边走过。
完整的太行古村落
平山县杨家桥乡是该县最靠西的一个乡,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毗邻,大坪村又是杨家桥乡最西边的村子之一,坐落在滹沱河洪水所冲聚起来的淤泥地坪上,因地坪平坦阔大,故名大坪。沿着石闫公路一直向西,走过滹沱河上长长的大坪桥,便进入了只有500多口人的大坪村。
大坪村是一个完整的太行山区古村落,古建筑群以清代民居为主,集中成片地分布在村庄的中部,历史街巷脉络清晰。
据平山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村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建村,一直延续至今。61岁的张长兵是村里数得上的文化人,有着30多年教龄的他去年刚从大坪村小学校长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说,多年前他曾见过发黄的老县志,上边对大坪村有寥寥数语的简单介绍,说大坪村民是明朝嘉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
自古以来,村民们勤俭、诚信、团结,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他们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获得了财富,将所获得的财富用于家乡建设。村民们以山石、砖、木为材,结合地理条件选址,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起房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山深处立起了一座又一座精致的建筑。村子也以古建筑群为中心,按照时代的顺序逐渐向四周扩展开去。
大坪村村内街道的布置也统一规范,主要有西街、中街、后街三条街道和上巷、中巷(窑沟街)、西巷三条巷子,总长1500多米,形成了形态完整的、传统风貌连续的“三街三巷”的街巷格局。在这些街巷的旁边,有一条四季不干涸的水渠。水渠边萱草繁茂,橘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脚下的流水欢快地奔流着,不禁让人想起江南的水乡、想起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
高 低错落的街道纵横交织,奠定了大坪古村落的空间形态基础。而古村中的院落依坡就势,参差错落,古色古香,则构筑了大坪的基本风貌。
古风古貌的古民居
由于隐藏在群山环抱的晋冀交界之地,大坪村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现在村里仍保留着38座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及141座传统风貌建筑。
83岁的村民张学义家的宅院位于大坪中街,这个有着三进院落的四合院是大坪村现存最古老的院落。
张学义说,他小的时候房子就已经比较旧了,“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建起来的。”漫长的时光,减褪了一块块青砖的颜色,磨去了青石墩上美丽的光泽,也剥落了木柱上涂画的绚丽彩绘……即便如此,斑驳的垂花门仍掩饰不住这座住宅当年的富丽堂皇。张学义家的大门占据了北房一间房的位置,高高的台阶,精美的木雕,无不显示着张学义的祖上当时在社会上处于较高的地位。在张学义的记忆里,建造房子的祖上确实曾经高中进士,晚年辞官回乡后建造了这栋三进院落。“在当时,这可是附近村子中数得着的大户。”
张学义清楚地记得,在他小时候,自己的爷爷和家族的人们都挤在院子里,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非常热闹也非常温馨。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亲属们渐渐搬了出去,另外择址建起房屋居住。“我还是喜欢住在这里,冬暖夏凉,住得舒服。再说人老了,还是离不开自己的根啊。”
张长兵家的院落也保存得相对完好,是位于中巷(窑沟街)西侧的一处二进院落,这处院落的二道门及后院仍保留有当年的风貌。“你看这二道门的门柱、门扇,还有门楼上的瓦头,都是原来的样子。后院正房基本上也还是原来的建筑,只有个别的地方有修补。”
大坪村的传统建筑主要采用叠梁式木构架支撑,墙体平整,房屋外观更加协调美观。还有一些房屋的石料,主要采用溪沟和河床上散落的石头,由于石头的形状不规则,房屋的砌筑方法便采用了浆砌法,浆材主要有石灰、黏土、河砂等。而砌筑形式就使用了“平砌法”和“自然式砌筑”,一般墙体大角用较大、较厚的石头平砌,自然式砌筑的石头空隙用浆材填充,砌出的墙非常自然平整。
建筑装饰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大坪村四合院建筑的屋脊、梁柱、栏杆和门窗都很讲究雕刻装饰。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古树古碑承载着历史
让大坪村民赞叹的不止伫立几百年的房屋,还有村里四棵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老槐树。
从大坪桥进入村里不远,就可以看到一棵“大肚槐”,虽然主树干中间已经变空,但它仍然努力合拢后继续向上生长。张长兵介绍,有一年的夏季,一场雷雨过后,村民们发现这棵大树的主干被雷劈出个大窟窿,向西歪倒着。“当时我们就觉着,这棵老树遭此一劫估计活不了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棵古槐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第二年照旧发芽、生长,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村民们都叫它“大肚槐”。这棵500年的“大肚槐”现在胸径已达470厘米,“大肚”能容十人,实为奇观。为了防止被劈中的枝干经受不起自身的重量而折掉,村民们特意在树下支起一根石柱,支撑住摇摇欲坠的枝干。
张长兵说,虽然关于村子的历史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记载,但这四棵生长了500年的古树却给出了明确的注解,也留给村民很多的回忆。
在大坪村村北的空地上,躺着一块乾隆四十八年雕制的石碑。石碑已经斑驳不堪,但仍可看出上面记录着这样的文字:“张喜成字萃精……孝子……孙……”张长兵说,尽管碑上清晰地刻着名字,但是没有人认领这通古碑,“不知道这是谁家祖上留下来的。”
除了这通石碑,一位村民家中还保留着一通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的石碑。石碑所用的石料为汉白玉,刻工精良,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碑文依然清晰可辨。
古树,古碑,古屋,替代文字记下大坪村的历史,它们和大坪村民朝夕相处,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大坪人也将它们融入生活的脉络,继续书写着古村的传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