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生(1147—1203) 名处玄,字通妙,以号行,莱州武官村人,金代著名的道家“全真派七真人”之一,全真道随山派创立者。金大定九年(1169)春,被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收为关门弟子,赐以名号。出家后,随师傅至昆嵛山烟霞洞、终南山修炼,王重阳羽化后。刘长生回到故乡,居武官灵虚观,创立全真道北七真派之一的随山派,收徒讲注《道德》、《黄庭》、《清静》诸经。金明昌六年(1195),刘长生与邱处机等道侣七人至崂山传道,独留太清宫。承安二年(1197)冬,金章宗派使者以隆重的礼节将刘长生召赴京都,待为上宾。数月后刘长生携旨返回故里于大基山道士谷修建先天观。刘长生精诗词书法,武官、大基山都有他的诗刻。迎祥观亦曾有其手书“蓬莱”二字。元时国戚皇姑多在此观修道,明洪武中易名青罗观。武官遇仙园碑前书“遇仙园”、碑阴书“遇仙楼”字大逾斗,笔势如龙凤翻舞。泰和三年(1203)二月六日羽化,年56岁。元至元中赠辅化明德真人。著有《道德经注》、《阴符经解》等。
刘迎(?—1180) 字无党,号无诤居士,东莱(郡治今莱州市)人,金代著名诗人。初以荫试部椽,大定十三年(1173)以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大定十四年登进士第,任完颜永成邠王府记室,后改任太子司经,深得世宗和太子完颜允恭器重。“代劳者歌”是他诗作的最主要特点,这个特点在《淮安行》、《河防行》、《修城行》、《推车行》、《败车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刘迎诗文当时就很受推重。金章宗曾评论:“郝俣赋诗颇佳,旧对刘迎能之,李晏不及也。”刘迎的诗文乐府集《山林长语》曾作为金朝国学刊行。金人元好问《中州集》曾收录刘迎诗75首。今人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也收了刘迎词4首。在现在的教科书和试卷中都选录有他的诗词,在全国各地也都流传着他的不少诗词作品。大定二十年随皇上至凉陉,因病去世。
毛纪(1463—1545) 字维之,掖县城里人,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父毛敏博学忠直,曾任杭州府教授,晚年退归,名重乡里。 毛纪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放榜解元,翌年中进士后授翰林,孝宗弘治初为检讨、侍读。曾参与纂修《孝宗实录》。后任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1515)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后兼东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因迎驾明世宗有功,毛纪被明世宗加为伯爵。有《鳌峰类稿》等多部著作,并纂修成第一部《莱州府志》8卷,嘉靖十四年刻印发行。逝后赠太保,谥文简。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毛阁老的许多传说,蒲松龄的《姊妹易嫁》就是其中之一。
赵焕(1541—1619) 字文光,号吉亭,掖城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乌程知县,后调任工部主事,再改任御史。后任顺天府丞,左佥都御史。不久改任工部右侍郎,进吏部左侍郎,获准离职还乡。16年后奉召任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后又兼吏部尚书。时神宗怠于政事,曹暑多空,“六卿止一焕在”,身兼二任,户、礼、工三部只一侍郎,兵部连侍郎也没有。都察院已八年无正官,赵焕多次上疏要求增补官员,神宗未允。是年八月,神宗用赵焕为吏部尚书,采纳赵焕的意见,各部各任命侍郎,又考选补充给事中、御史。死后熹宗赠太子太保。
刘重庆 (1579—1632) 字幼孙,号耳枝,掖城人,明末著名书法家,官至户部右侍郎。幼,家贫,居大泽山红庙石屋内苦读,无钱买纸.采来柿树叶习书不辍。后人曾赞:“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空山柿叶稀”。书法名震京师、宫廷,曾有“飞笔填点”的传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后升为御史,因不依附宦官魏忠贤被诬罢官。崇祯改元再任御史,上书将魏逆奸党李永贞、刘若愚、李实逮捕正法。后任大理通政,升户部右侍郎。孔有德兵变围莱,刘重庆三次上疏,陈明莱州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及莱地失守将造成“南北中梗”的严重后果,备述莱州阖城军民浴血奋战、死守孤城的壮烈情景,怒斥兵部不作为,请求皇上调边关精兵速援莱州,并自请降为御史督师赴莱,与莱州军民同生死,共存亡,情词恳切。但兵部熊明遇主抚,刘重庆主剿力争不得,郁愤成疾,崇桢五年(1632)七月初三卒,年53岁。
朱万年 (?一1632) 宇鹤南,贵州黎平府开泰(今贵州锦屏县)人,明崇祯四年(1631)任莱州府知府。李九成、孔有德兵变时为保卫莱州城壮烈殉难(事迹见前“朱万年守城”)。至今当地七巧节提前一天,就是为了七月七日纪念朱万年。
王应豸 (1580—1632) 字惠文,掖县王家楼村人,明代蓟门巡抚。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黔南战乱起,皇帝命应豸带十万帑金犒军。王应豸到后将战乱很快平复。归京后升为郎中,再升关内副使。任内劾贪官巢丕昌,深挖护城河,环山开凿几十里长的沟渠,边关面貌为之一新。崇祯改元,王应豸被任命为蓟门巡抚。他审时度势,建议皇帝将安营地由遵化改为喜峰,并增兵万余驻防龙井、大安、马兰等军事要冲,关外清军闻知各要塞明军兵精将强,戒备森严,数年不敢来犯,蓟门百姓遂得安居乐业。皇帝曾有“天下巡抚果如王应豸者,何虑天下不安”的赞语。1632年被诬陷杀害,年52岁。
李森先 (?一1660) 字琳枝,号滟石,掖城人,清代名御史。少年时即以文章著名,明崇祯十三年中进士,官博士。李自成攻克北京后任农民军祠祭司从事,清入关后被举荐任职,顺治二年(1645)由国子学博士考选为江西道监察御史。因“耿直敢言,不避权贵”,在御史任上曾被三次罢官,两次下狱。在弹劾大学士冯铨一案中,李森先言词激烈,被多尔衮以“结党谋害”罪名革职归里。他给自家城南阁外住处取名“椒雨园”(椒雨,酒之辛者),饮酒吟诗,豪放不羁,性情离世脱俗,颇有竹林之风。其诗句“倾樽浇块垒,狂啸拔笼藩。”可看出他忧国忧民的真实心态。第三次官复原职后,到任河南巡察荒情。十六年卒于河南汝州。有《椒雨园集》、《李森先谏草》一卷、《天中记游》二卷留世。
张士保 (1805—1879) 号菊如,掖城人,清代著名画家、学者。道光十二年(1832)选为副贡。同治初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济南历下李清照故居设尚志堂,遍请“齐鲁穷经之士”来济讲学,张士保“巍然居首”。光绪四年(1878)被选任临淄教谕,卒于任上,终年75岁。张土保是清末著名的书画家,其书法行、楷,篆、隶无所不精,尤以钟鼎文见长,而最享有盛名的则是他的画。他画的山水花鸟,取意旁枝别出,匠心独具,人物画更是笔道古雅,形态静穆,深得陈洪绶、崔子忠一派承宗古法的真传。其代表作有《云台二十八将图》、《罗汉图》、《古木高士图》(仿程穆倩)以及为陈晋卿作的《执砚图》和《太常仙蝶图》等,后被收入《日本现代支那名画目录》、《知鱼堂画录》和《张菊如评传》等书中。张士保还曾画过《百驴图》、《四君子》、《放爆竹》、《鹿鹤同春》、《金鱼缸》等窗花稿样。其著述有《南华指月》6册,《南华外杂篇辨伪》4册,《楞严义贯》8册。
林凤官 (1817—1895) 字蔼人,掖城东南隅人,清代书法四小名家之一。幼年丧父,靠孀居的母亲手工纺织供给读书成人。道光十七年(1837)选为拔贡,任工部虞衡司主事(七品京官)40多年,任劳任怨,深受上司倚重。他生性耿介廉正,不事钻营聚敛,其女儿、儿媳给鞋铺纳鞋底维持生活。晚年出任山西平阳知府,十分注意抚恤饥民,培养人才,深受百姓拥戴。林风官书法艺术独具一格,融晋、魏,唐、宋书法艺术于一体而自成一家,其字雄浑稳健,潇洒超脱,形神兼备,与何绍基、牟所、毕道远并称“清代四小名家”。还以擅画风竹、雪竹、雨竹出名。但他一生惜墨如金,不多书画,作品传世者甚少。
翟云升 (1776—1860) 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人,清代著名语言学家、书法家。自幼天资过人,习作曾令“塾师避席”。童子试得第一名,嘉庆五年(1800)中举,道光二年(1822)登进士第。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中举后任黄县教谕,不久便辞职回乡。中进士后授广西知县,以母亲年迈为由辞任;相国陈文恪得知其学识渊博,推荐去京师任国子监丞,未赴。一生潜心著述。人评“说文拟严(可均)、段(玉裁),音韵比顾(炎武)、江(永),训诂等郝(懿行)、王(引之)”。他精于书法,尤工隶书。著作以《隶书大字典》名印行。他书写的东海神庙碑,笔意传神,笔力苍健,拓本流传甚广,已成为人们学习隶书的典范。
邱丕振 (1885—1914) 名天作,以字行,掖县大珍珠村人,同盟会员,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济南武备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被选派入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在日本与五兄邱砥之联合部分学友共创“利群社”,宣传民主革命思想,鼓动推翻清王朝。后创办“公学”,招收学生、培养革命人才;创办公司和印刷所等筹措资金,为革命做准备。辛亥革命爆发后,邱丕振偕八弟典五、九弟子厚、十弟绍尹,谒徐镜心,在烟台共同组建“共和急进会”,因形势所迫转移大连。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廿六日,邱丕振与徐镜心率队攻入驻登州清廷水师营,生俘统领王步青,光复登州,成立山东军政府。先任山东军政府司令后改登州军政分府司令。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案发后,邱丕振组“革新会”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去天津组织武装,准备大举起义,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还研究改进枪械,设计了一种新式连发枪并绘草图,还写下了《告国人书》。1914年l0月26日,在济南被袁世凯杀害,年仅29岁。
吕海寰 (1843—1927) 字镜宇,掖城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等职。清同治六年(1867)中举,后任兵部员外郎十余年,光绪二十年(1894)任江苏常镇通海道。时逢日本强迫清政府拟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草约,他将拟稿 “洋货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准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运货设行栈”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等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了补救。泰安、江阴两教案及英国轮船以在台湾被扣留检查为由要求赔偿损失一案均处理得有理有节,中外钦服,遂以善办外交闻名。光绪二十三年,李鸿章专荐吕海寰为驻德国、荷兰大臣。其凡涉及国体主权方面的事情都据理力争,毫不妥协。回国后督办津浦铁路,解决了浦口站、泺口桥两大关键问题,使铁路顺利通车。吕海寰任常镇通海道时即曾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创设保婴局、救生会,开浚船坞等。于1904年3月10日在上海组织正式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该会属慈善性质,由中、英、美、德、法五个中立国合办,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双方伤兵及东北战地难民出境医治。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46.7万余人出境。光绪帝曾发上谕“颁发内银十万两”作经费,以为褒奖。三十三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任会长。辛亥革命爆发,他会同他人办理战地救护事宜。其间大清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于十月廿五日派出医疗队驰武汉、武昌一役,治疗伤者数千人,掩埋尸骸8千余具。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批准中国红十字会立案,2月正式获得承认。10月,政府以总统令形式任命吕海寰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在国内进行多次救灾,成绩斐然。
早在红十字会初创时期,吕海寰即为中国加入国际红十字组织多方奔走,在吕海寰的不懈努力下,1912年1月15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通过承认中国红十字会。1919年7月8日,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各国红十字协会(现称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此后,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了国际救济活动。1920年9月,年事已高的吕海寰辞去了会长职务,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此后定居天津,1927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次年归葬家乡。著有《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庚子海外记事》4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