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历史人物

家乡区县: 莱州市

郑耀南 (1908—1946) 掖县平里店郑家村人,名盛宸,号耀南。掖县共产党组织和三支队创始人。学生时多次组织学生罢课、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旧教育制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中共掖县委员会成立,郑耀南任书记,创办党报《红星》,并兼任主编。曾参加了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任秘书、参谋等职。同盟军失败后,他辗转龙口为商,后转移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后回到掖县,任中共胶东临时工委教育宣传委员兼党刊《战斗》主编。他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任军事委员。1938年3月8日,郑耀南带领“民动”在城北玉皇顶举行武装起义,摧毁日伪政权,成立胶东抗日游击第三军政委员会,任三支队支队长兼军政主席。与三军和编后,先后担任六十二团团长兼蓬黄掖警备司令、二十一旅旅长。1939年10月,郑耀南被派赴延安,进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调中央军委一局工作。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使他积劳成疾,患腰椎结核,仍带病坚持工作、学习,1946年2月23日在延安逝世。

王式廓 (1911—1973) 字子容,掖县西由街西村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员、晋冀鲁豫北方大学教授,华北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委员、教授,研究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先后有《寒鸦栖枝图》、《总动员》、《保家卫国》、《台儿庄大捷》、《游击队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平型关大战》、木刻《开荒》、《二流子的转变》、素描《进边区》、《读报》、《参军》、《井冈山会师》、《发现者的夜晚》等油画及大型素描《血衣》。

李登海(1949.11—) 研究员,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种业界誉为“玉米大王”, “南袁北李”,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 由于在玉米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他相继获得了包括“星火计划一等奖”在内的各种国家级大奖。他从1972年开始进行高产玉米研究,已培育出近百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掖单”、“登海”两个系列的玉米品种已经成为我国玉米生产的主力品种。由他选育的紧凑型玉米种,使我国的玉米产量从亩产700公斤提高到1100公斤,使中国玉米生产跃入了世界领先的行列。2005年10月17日,李登海以超级玉米新品种“登海超试1号”再次创造出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亩产达到了1402.86公斤。由他研究成功的紧凑型高产玉米品种,累计推广8.1亿亩,增产粮食800多亿公斤,直接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张宗昌 (1882--1932) 字效坤,路旺镇祝家村人。18岁时闯关东,到哈尔滨一带淘金。曾参加日俄战争,当过土匪,继而流落到海参崴,当了华商总会门警的小头目。辛亥革命后,张投机革命,暗拜李征五为师,被编为革命军骑兵团,张任团长。1913年7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张宗昌所在三师奉命扼守徐州,战败。他见革命无望,便只身投降辫子军张鞑,当了冯国璋的侍从官长。1916年5月,张宗昌被袁世凯以40万元收买,派人潜沪刺杀了陈其美。1922年2月,投靠奉系军阀张作霖,被委以高参。5月,张宗昌率部为张作霖平定高士傧、卢永贵之乱,被委任为吉林省防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兼绥宁镇守使和中东铁路护路军副司令。张又乘乱收编了装备精良的白俄军五六千人,编为奉天陆军第三混成旅,驻防奉天。从此,张宗昌成为奉系军阀的实力派人物。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宗昌被委为副军长,后因战绩显赫,被推为第一军军长,拥兵10余万。1924年11月,张宗昌率军进攻江苏齐燮元,沿津浦路南下,长驱直入,进攻南京。齐军弃城逃往上海,张收编齐部2万余人,并进逼上海。段祺瑞发布命令,加授张宗昌陆军上将军衔并任命其为苏皖鲁三省剿匪司令。1925年4月,段棋瑞任命张宗昌为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督鲁三年,横征暴敛,淫乱贪杀,勾结日寇,穷兵黩武,给山东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1928年4月,张宗昌率部企图阻挡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而被彻底打垮,亡走大连,旋赴旅顺,后寓居日本。1932年9月.张窜回山东以图东山再起,被韩复榘派人刺杀于济南火车站,卒年50岁。

forever~(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