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特产益母草,其草茎方形或圆形,有分枝,全体有细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狭长;花小腋生,红紫色或白色呈唇形。全草干燥为药,用于妇科活血调经;嫩草为蔬,与猪血或捣碎的花生仁同煮,称益母草汤,棉城人常用作早点,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必吃益母草汤。所产的益母草茎方形、色淡绿、细毛稀微、无涩味,香味诱人,清酥爽口,驰名潮汕。
相传潮汕的益母草食俗源于潮阳棉城,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那里的传统吃法与汕头市区有些不同,是将益母草与捣碎后的花生仁同煮。这种类似素食的食法,闻起来油香四溢,咀嚼起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考虑到古代的墟集制度(一般墟期是三日一趁之),不可能随时能够买到鲜肉,我相信这是一种比煮猪肉更古老的烹调方法,因而也倾向于认同潮阳棉城是益母草食俗源头的说法。
其实,对于益母草,我们确实喜欢将花生米捣成碎末和益母草一起煎煮。这种益母草汤,色香味俱全,诱人爽口,别具一番风味。不仅有加花生米,还有加鸡蛋,加瘦肉等等,都是美味的佳肴。然而,这种高盈尺,方茎、紫花(或白花),叶片似艾,其貌不扬的小草,男女老幼皆能吃。在潮汕,人们都是将益母草当成蔬菜来种植吃食,菜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益母草嫩苗出售。
那么,为什么它会被人称为益母草呢?原来,益母草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还能加强子宫肌肉的收缩和紧张能力,减少产妇瘀血停积的腹痛,使子宫恢复原状。它对已婚,未婚妇女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月经过多、经前下腹胀痛,或妇人横生不顺、子死腹中、胞衣不落、恶露攻心,皆能带来福音。故人们便美称它为益母草。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利水消肿、降低血压、活血祛瘀的作用。它与号称“植物肉”的花生同烹调,能起到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之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