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市文保所在驻铁行会馆的部队办公室的门前台阶发现了一通石碑,刻文如下:“建修悬锺石碑坊记”,“自古祀典昭垂礼乐并重,锺之器亦乐中一器也,铁行会馆有前清雍正二年创铸之锺,旋即时运承平,神人以和,弃未悬设,及至民国基于四载,中外不靖,殊失前日之和,世人犹睡如梦,故建坊特悬子午种届时一鸣,金声四达,岂惟足以动神听,亦且警梦醒,勒诸贞珉以冀永垂不朽,云是为记。”
“刘运泰,潘忠翰合撰,葛如楣书丹,经理人霍玉授,路得功,王步章、王守规、王玺志、刘步鳌。”
“铁行公建”
“石工傅铜山,民国四年五月谷旦”
这通碑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如下线索:
(1)文中提到锺创铸于雍正二年,从而可知会馆的创建应早于雍正二年(1724年),起码不晚于此年,很可能会馆创建的同时,创铸了此锺。
(2)碑文中提到“铁行会馆”,为我们提供了会馆的真实名号,因为在发现此碑之前,人们只知道是东会馆,不知是“铁行会馆”。
(3)碑文中提到会馆创铸锺于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又在民国四年立牌坊悬锺,可见铁行商人在会馆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约二百余年,实属罕见 。
(4)碑文中刻到当时处于外忧内患的民国时期,“中外不清“世人忧睡如梦”所以悬锺一“警梦醒”。这在石碑上敢于刻评时弊、号召群众觉醒的文字,在历代石碑刻文中实属罕见,所以石碑尤为珍贵,现存我市文保所。
原会馆中还有两通碑,立在碑亭中,记载创建和重修会馆的事宜,但已无存。从而无法考证会馆自创建以来重修的次数,但是在会馆大厅的前面东砖柱上却刻有“乾隆六年”四个字。字体老练不象是近代人所刻,可能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进行过大修和 扩建,当时匠人凿下的字迹。
自建悬锺牌坊的民国四年(1915)年以后,由于铁路的修建,使石家庄很快兴起,而获鹿的旱码头逐步衰落,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铁行会馆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商业活动终于被迫停止。
遗憾的是坐落在城西劳改队院内的西会馆已经基本消失的没有踪影了。
(五)南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我市南任村东一公里处,金河水在此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在拐弯处有一块五十万平米 的高地人称将台弯儿,南任村在这里建了砖场,取土烧砖时,民工董某从土里挖出一个铜钩,自以为珍贵,就到省文物局去出售,没料想却让文物专家惊讶不已,随后数十名文物专家闻讯来到“将台弯儿”发现大量文物,其中包括打磨过的石器、兽骨、石斧、石圈、小鱼骨架等,专家临走时告诉村民“这里处于金河古河道二台地,近水源又地势较高,平整干燥,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应当保护。”这回轮到南任村人惊讶了。后来又先后发现了许多陶片、铜剑、玉器先秦至汉代的文物。将台弯儿是目前在我市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地遗址。
(六)石邑城遗址
在本文开篇所录县志记载“获鹿战国始名石邑,属中山。”石邑城遗址位于铜冶镇南、北故邑村之间,封龙山北麓的山脚下,俗称窦王城。这是雏建于商周,延续到隋朝的一座千年古城。春秋时已是晋国的著名城邑,战国时期属中山国,后被赵国攻占,汉代韩信背水破赵,石邑归汉。北朝时曾将石邑与井陉合并,隋朝时井陉石邑分治。迁石邑于方夏村(今郊区镇头)从此石邑走向衰落。隋朝末年石邑城毁于战火而被废弃。
石邑城向西2000米处有小山一座,人称铜拱,富含铜矿石,自春秋时期就开始开采,秦灭赵国后在这里建武库,生产铸造兵器和钱币。1957年在辽宁省曾出土一件刻有“元年丞相斯”“石邑”“武库”字样的铜戈,说明当时秦国丞相李斯曾亲自在此监造兵器,将士们带着在这里生产的兵器,竟然转战到了东北,可见当时这里已经成为秦国的一个大“兵工厂”。据考证南、北铜冶的名字也是由此而得。
(七)西土门韩信庙遗址
“鹿泉八大景”中有“残碑剥落遗韩庙”的诗句,并将韩信祠遗址前数以百计的历代文人墨客和官吏留下的,歌颂韩信的碑刻作为古代鹿泉的八大景之一。
《获鹿县志》“古迹篇”记载,“韩信寨在县西七里,与莲花山相连。”“韩信庙坐落在西土门村村西、西阁楼的南侧在县城西五里。”可见韩信寨与韩信庙并非同指一处。 韩信庙始建于唐宋。“县志”记录了历代县令重修韩信庙的年代,明成化八年知县刘浚生重修;隆庆辛末年间兵备道李幼滋重修;清乾隆元年知县韩国瓒重修;同治四年知县刘嘉祥重修,尚有民间人士自发维护修建,不再赘述。庙址有一亩大小,正殿三间,殿中塑韩信泥像,石柱上刻有正楷体楹联:上联为“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下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在我市城南张庄南面。下联中“生死一知己指汉相萧何,其月下追韩信成就汉代大业,后韩信被杀也与萧何有关, 即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死两妇人”一是指韩信少年时遇漂母赊饭,救死复生,而后又被吕后妇人所杀,此联确系文人强手所撰,两行文字几乎概括了韩信一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它也证实了鹿泉历史上文人的众多和文化底蕴的丰厚……
可惜的是,十年浩劫和修建引岗渠时,韩信庙前的“剥落残碑”多数已砌在土门村西的“引岗渡槽”之中,甚至成为村民房基的基石,实在令人痛心和惋惜!韩信庙址也被苹果园所占,今已夷为平地……
好在,尚有一些文物犹存。在西土门村中的井亭墙上镶有两块石碑,一是明代太原知府孙化龙歌颂韩信的《题淮阴侯十绝》诗碑,一是陈继祖的诗碑。
此外,在获鹿古城威远门瓮城内还有一座韩信祠,此祠庙也随着瓮城的拆除而荡然无存了。其中有一块宋代宰相韩琦题诗的石碑,上刻“淮阴侯祠”诗一首,诗曰:
“破赵降燕汉业成,兔亡良犬日图烹,
家僮上变安知实,史笔加诬贵有名。
公盖一时诚不灭,恨埋千古欲谁明,
荒祠尚枕陉间道,涧水空传哽咽声。”
此碑我市文物保管所四处查找,只找到石碑一角,仅存行书文字三个,其他部分据传已砌民房房基之中。只有韩信祠前一六角石头香柱,现存文保所。
据考证,韩信祠庙在全国仅有四处,其中江苏淮阴韩信的家乡及山西省的霍县各一处;剩下的就是我市西土门村西和威远门外瓮城内的两处祠庙了。
韩信一生足智多某、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成就汉业功不可没。但他一生所打的最漂亮的战役当属“背水之战”它被许多军事战略家誉为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千古绝唱”。又因为我市的“土门关”一带是“背水一战”的古战场遗址,所以,建在土门古道上的韩信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化研究价值,也是最值得开发和重建的文化旅游资源。
(八)高庄西汉常山国王陵墓
在鹿泉市城东三公里处,有一座孤立的小山丘。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此山屹立在海水中,所以其名为海山。在海山东麓的山角下,是一层层呈梯田分布的黄土台,在平台上有两座红土丘,高约30余米。30多年来,高庄村砖厂一直在这里取土烧砖。1991年5月29日,砖场工人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了铜器和陶器,文物部门得知后,立即请当地驻军包围了现场。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历时三年的抢救性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金、银、铜、陶、铁、漆器、等器皿共计7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甲级文物多件,同时出土实用马车三辆,真马骨架14匹,经考证该墓葬为常山国国王刘舜之墓,葬于公元前114年,距今已经2105年,刘瞬在位20多年,从出土文物的上记载的年代看,死者生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这也正是《史记》所记载的刘舜生前骄奢淫逸生活的真实写照。
(九)古老的威远门
威远门即鹿泉西城门。史书记载,隋开皇六年置鹿泉县。20世纪70年代拆城墙时,从城基土中发现一菱花形铜镜,其形制为隋代铜镜的典型样式,因此可推断,鹿泉城在隋代曾大修城池,将铜镜作为镇物埋于城墙内。和史书记载的时间相吻合。故石邑城随代毁于战火,是否在那个时候始建的获鹿城有待于考证。如今伫立在鹿泉市镇宁路西头的威远门,给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他告诉人们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参照物)
(十)古寺龙泉
古老的龙泉寺位于上庄镇韩庄西洞沟山丘陵地带,寺周围是上万亩的国有山林,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没有污染,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古寺。
龙泉寺之所以出名,一是人文,二是山泉。
县志记载,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于 1250年来到白鹿泉居吕氏园居住时(当时的鹿泉名西宁州),曾走遍宁州山水,在龙泉寺都留下了他的诗文和传说。(元好问在《鹿泉新居》这首诗里曾写到:“灵岩龙泉曾一到,独欠封龙展衰步证明他确实到过龙泉寺)公元1257年他六十七岁时在白鹿泉病逝,后走常山三百里,运灵柩回山西故里安葬。现其墓志铭文对其居住鹿泉七年,并卒于鹿泉均有详细记载。
元好问曾经多次到龙泉寺访古游览,留下了著名诗篇《游龙泉寺》诗中写道:
柿叶殷红柘叶青,黄花霜后犹鲜明。
西风浩浩欲吹帽,石榴冷冷堪濯缨。
皇统贞元见题字,良辰美景乐生平。
何人解得登临意,灭没疏云雁一声。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知道,元好问老先生一定是在那年的秋天柿子叶红的时候,去的龙泉寺。诗中的“黄花霜后犹鲜明”一定是指的满山遍野的野山菊。
清光绪7年版的《获鹿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龙泉寺在县南20里洞沟山,山腰有泉为龙首泉,泉鸣涧壑,夜间其声如雨骤至。正隆二年建,至今形迹尚存,有元学士王思廉作记,元好问题诗。俗传龙池夜雨八景之一。”
龙泉寺的水能治病,民间广为流传。由元代工部上述尚书王思廉撰并书的碑文记载,“岩阿飞泉,冬夏异色,其味甘冽,可以疗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化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对龙泉寺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证明它是一个低纳富硅并含24种微量元素的优质矿泉水,其中的硒元素对心脑血管和肠胃疾病有一定的疗效,进一步证明了碑文记载和民间广为流传的龙泉水能治病的传说。
十一、 抱犊寨白云洞石窟石刻
位于抱犊寨半山腰南麓的天然山洞白云洞,洞口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为:“蟠龙古洞伫看池水浮甘露。”下联为:“鹤舞危峰行留紫气结烟霞。”洞内外有石刻200多处,造像218尊。最高的1。33米,最低的仅9厘米。造像题记多样,多为佛像,其中最早的题记为大唐开元二年,由此我们说抱犊寨白云洞是唐朝就有的鹿泉市摩崖石窟石刻,充分显示了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
十二、道教中心十方院
十方院位于鹿泉城西门外,太平河南岸,整个建筑座南朝北,南北长135米,东西宽32米,占地4500平方米。
十方院是由道教一贯倡导的“十方丛林”之说,而取名的(东南西北、天、地、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十个方向组成的。)
是鹿泉历史上的道教胜地。院内建有斗母殿、龙王殿、祖师堂、四圣殿、十方堂、药王殿、五老殿。 (不仅仅是道教的圣像,夹杂民间的图腾、佛道合一)
获鹿县志记载:“金阙宫即十方院,在西门外,清幽僻静,近城胜地也。康熙七年,知县唐彝、道人唐国秀、张志贵建。但近来有关专家发现斗母殿后墙装饰檐瓦形制,认为是元代形式。如果事实,十方院的创建年代将更为久远。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研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