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历史

家乡区县: 山东省沂水县

沂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历史悠久,因沂河过境而定名,迄今已1400多年。沂水县是革命老根据地重心县之一,“红嫂”的故乡,《大众日报》创刊地,沂蒙精神发祥地之一。沂水县位于鲁中南地区临沂市内,现辖18个镇,1063个行政村,全县常住人口111.05万人(2003年),城区人口32万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山东省县级区划面积中居第二位。

交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发展,,境内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东红、沂博、兖石、泰薛、沂邳、韩莱六条省道贯穿全境,可直通济南、青岛、临沂飞机场;东临青岛港、日照港、岚山港三大口岸,北靠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南依兖石铁路、日东高速公路,西连京沪高速公路,东接同三高速公路。胶(州)新(沂)铁路经过沂水并设立县级站并与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交汇,青兰、天汕、青临高速公路在沂水境内交汇。沂河大道防洪工程已于2008年10月份竣工通车。长深高速计划年内建成,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预计2013年全线贯通。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328.5公里,新建桥梁39座,其中跨沂河大桥4座。

历史发展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
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
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
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
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自永嘉以后(东晋),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义熙五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
南北朝时,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沿用至今。
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属莒州,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
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会四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灭金,沂地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属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
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
1915年改属济宁道。
1925年改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
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
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
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
1940年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现将沂中、沂北、沂东、莒沂边县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
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19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
1994年9月7日,撤销黄山铺乡、许家湖乡,设立黄山铺镇、许家湖镇。
1995年12月29日,撤销高庄乡,设立高庄镇。
1997年12月26日,撤销武家洼乡,设立武家洼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1998年12月23日,撤销王庄乡,设立王庄镇(鲁政函民字[1998]41号)。
2000年沂水县辖15个镇16个乡。2000年12月29日,撤销武家洼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沂水镇;撤销善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杨庄镇;撤销何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富官庄乡;撤销三十里堡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十里堡镇;撤销新民官庄乡、下古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诸葛镇;撤销东于沟乡、泮池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沙沟镇;撤销柴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家圈乡;撤销王庄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夏蔚镇;撤销王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庄镇;撤销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许家湖镇(鲁政函民字[2000]90号)。即沂水县由15个镇、16个乡调整为13个镇、6个乡:沂水镇(武家洼镇)、四十里堡镇(三十里铺乡)、高桥镇、杨庄镇(善疃乡)、崔家峪镇、姚店子镇、许家湖镇(袁家庄乡)、黄山铺镇、高庄镇(王家庄子乡)、道托乡、富官庄乡(何家庄子乡)、马站镇、沙沟镇(泮池乡、东于沟乡)、泉庄乡、院东头乡、龙家圈乡(柴山乡)、诸葛镇(新民官庄乡、下古村乡)、夏蔚镇(王庄镇)、圈里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10年11月25日撤销龙家圈乡,设立龙家圈镇;撤销富官庄乡,设立富官庄镇;撤销道托乡,设立道托镇;撤销泉庄乡,设立泉庄镇;撤销院东头乡,设立院东头镇。2011年8月许家湖镇和姚店子镇进行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合并为许家湖镇。
截至2011年8月,沂水县辖17个镇、1个乡。即沂水镇、许家湖镇、马站镇、泉庄镇、院东头镇、道托镇、杨庄镇、富官庄镇、沙沟镇、诸葛镇、龙家圈镇、黄山铺镇、崔家峪镇、夏蔚镇、高庄镇、高桥镇、四十里镇、圈里乡。

孤独醉翩翩(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