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语是客家人之间的独特语言。保留部分古汉语、畲语发音,但它本身是民族多语言融合的产物。客家人是近代学者罗香林构建的一个民系,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源流考》说客家人来自中原,然而客家人和现在的中原人无论语言还是相貌差距甚大。《客家源流考》中说客家人通过所谓的近千年的五次大迁徙中,最终形成汉族的一个新民系。客家人的大本营是赣南、闽西、粤北三角地区。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其他地区,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语。
客家人是在历史上三个重要时期(晋末,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中原居民为避战乱从中原移到南方,并与南方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在清朝时为了与当地的早期移民-粤语居民和闽南语居民时有冲突,当局为了安抚早期移民把后期移民都限定在广西,广东山区梅州,河源等多山地人口稀少的地带,并以"客户籍"来登记这些居民,所以现称客家.受到后有追兵,前有排挤的生活状况所逼,养成了客家人的许多特征:1.土楼.又称围龙屋,是一种外墙高厚结实全封闭的建筑,主要用于防御土匪和仇杀.一般整个家族几百人都生活在这个大屋.2.移民性.许多客家人都漂洋过海,因为家乡地少人多又偏僻,只能不断往外走才能生存.3.群体归属感强.客家人的主要认证特征就是客家话,也叫阿姆话,有句古话叫"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说法.凡是讲客家话的都会得到客家群体的认同和帮助。
客家话保留许多中原古汉语发音,但它本身是民族多语言融合的产物,只能算是汉语的一个支流.种类繁多,也没有文字,在古代交流都是采用汉语。
客家,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原有“客户”之意,系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对称,后相沿成为自称。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我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于我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第四次迁徙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之际,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自赣南、粤东、粤北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被称之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进运动”,四川客家即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经过五次大的迁徙,至清末民初,奠定了客家人分布的基本范围。据统计,我国大陆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达 5000 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
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客家人来到四川自称所言为土广东话,也"可能"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广东话”概念)等,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英文中与客家等义的单词是Hakka。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