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由 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初看次部电影,最大的感受,除了crazy还是crazy,在震惊之余,同时疑惑着影片结尾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意旨。后来我把故事背景以及每个重要细节深入了解了一番,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过主人公格雷诺这个个体的生活状态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现状,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爱以及物欲横流社会中为金钱地位而不择手段的大多数社会人,同时,也强调了环境因素及道德因素对于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我想通过两个方面阐述此论点。
首先,从主人公格雷诺的角度来看:
备受冷漠造成他存在感的缺失
格雷诺耶于1744年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肮脏的菜市场。从未获得别人关爱的他,行为异乎常人:对获得绝世香水的极端渴望,对无数次杀人的冷静与不在意。上帝是公平的,他赋予这位孤独者超凡的能力——拥有可以辨识出上万种物质的气味的嗅觉。在他未遇到那位卖李子的姑娘之前,他的存活是盲目,但他也冥冥终感到自己要完成什么使命,因而异常顽强的存活。别人对他的冷血与孤立,让他在黑暗中获得刚强无比的人格,也让他的心灵扭曲变形。
无意之中,他将那位卖李姑娘错杀,而他却没有恐慌与负罪感。那晚,他明白了自己地使命,他要去搜集天下最香的香水,于是他有了存在感。他突然明白自己没有体味,所以人们不会很好地感知到他。这里的香水是个隐喻,喻指存在与被认同,没有香气的人等于不存在,他痛苦无比,他以为他要获得自我就得制作出天下最好的香水!对香水的热爱与被认知的迫切感膨胀了他的偏执心理。所以,可以说他后来为了得到香味所做的一系列近乎疯狂的行为都归因于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漠,因为社会从一开始就抛弃了他。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没有任何教育背景导致他负罪感的缺失
社会给予了他生命,却没有很好的养育他。没有人教育过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在他的思想中是没有是非判断力存在的。他错杀了黄杏少女却无丝毫的罪恶感,或许他以为香气是她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吧。可见,没有环境教育的背景,人性将变成什么样子?没有道德规范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
偏执的欲望追求所带来的结局
在万人广场,他将最美香水挥发,人们认为他是天使,然后疯狂搜寻散发的香气;最后向周围的任何人示爱,这种来自女人体香的香水,让人迸发出对爱的强烈渴求。那时只有格雷诺耶是清醒的,他看到散乱在地上的李子想起那位姑娘,梦中她朝他微笑,他们原本可以相爱,相吻,相知。他终是落泪了,他一生的偏执是个错:他要的不是天下最棒的香水,不是高高在上被人肯定,而是爱!看着底下沉浸在爱欲的人们,他恍然明白自己爱的能力早在偏执与孤寂中,淡褪了。自我,早在追求自我中迷失。当一个偏执狂发了疯地追寻一样东西,结果却是他搞错了对象,这是一件多么无奈可悲的事,这是他落泪的最大原因!
曾经的执着换来却不是真正想要的,这也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哀。
最后他并没有选择用香水统治世界,而是带着对爱的渴望和绝望回到出生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消失在了这个世界,结束了罪恶的源头。他终是没有得到自己,不可思议的结局昭示了一个偏执狂的下场,一切消失在巴黎菜市污浊的空气中。
其次,从人们的角度出发:
因果报应
人们责怪格雷诺的残忍无情,痛斥他杀人的恶行,却从未好好反思过自己,是他们用冷漠无视作为种子,亲手种下了这个恶果,却还一无所知。
道德对人性的制约作用
当格雷诺耶那个绝世香水散发时,人们疯了,他们各个纵欲狂欢。香水,对于格雷诺耶是存在的证明,被肯定的避世稻草,而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潘多拉之盒——承载着人们无限的欲望。人又是善变的,教主前脚还在教叫嚣着这个杀人狂与撒旦无异,后脚就将杀人魔奉为了天使,并宽衣解带。军官刚才还在发誓为深爱的女儿报仇雪恨,当他走进格雷诺耶,却跪在地上认贼作子。 该片不仅探讨个体的生存困惑,同样侧重于群体人性的拷问——没有道德底线,世界将是怎样一片光景?
追名逐利带来的将是自我的丢失
忙碌的人们为了名誉地位,社会认同感,凭着一腔热情奔命,这究竟是不是我们最想要的?到头来还不是撞的头破血流。或许真谛就在人生各种繁琐中,或许我们该将热情投入到生命的每个角落!
总结:
没有爱与被爱的社会将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没有道德约束的理想追求将成为一切罪恶之源;欲望如果不被好好反思就盲目执行,到头来终将演变成绝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