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繁华——松口古镇

家乡区县: 梅州市梅县区

      自古先有水系,后有人家。相比乌镇、凤凰古城这样的古村落,地处梅县东北部、位于梅江下游的松口,显得“深居闺中”,就连很多本梅州人都不是很清楚松口镇的文化和特色之美。然而却因为“识者甚少”,而得以完整保留了许多颇具客家特点的古民居建筑,和历史久远的古塔。
      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经千年孕育,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 在松口流传着一句古话:“自古松口不认州”。如此弹丸之镇,何出此言?小家碧玉般的松口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静”。走进松口的街道,街道两旁的商铺,商业气息“近无”,这里没有摩肩接踵的游客和鼎沸的人声,也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更没有大城市里的喧嚣与华丽。有的只是安静古朴的老街,宁静温柔的母亲河,和颇具客家特色的围龙屋,还有一座座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骑楼和明朝遗留下来的古塔——元魁塔。
      “低云数缕绕宅生,淡墨轻烟浅黛痕。落日楼头鸣野鹤,蒸霞巷末走村翁。”对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松口古镇描述一点也为过。河堤岸上的一座座的二层骑楼上,还夹杂着些具有客家特色的栏杆。白色的墙体,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淡黄色,在骑楼居住的,以老人居多。平日里左邻右舍相聚一堂,谈笑风生,好不自在。在那落日余晖之时,在河提边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晚上的时候,还相约在移民广场跳跳广场舞,唱唱客家山歌,好不自在。
      在松口镇的郊外,有座古塔——元魁塔,,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10年才竣工。其缘起据传是因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受挫,觉得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欲建塔以补“风水”之不足。建塔之地选择在松口河去水转弯之处。
      顶层塔高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观七层,内为十层,属楼阁式穿壁绕平座砖石塔。塔基用石,塔身砌砖,各层于南北两面辟拱门,塔刹的覆盆与葫芦则是铁铸。该塔的造型,自下而上,每层高度按比例递减,塔檐及千座逐层收缩,塔壁外面,各层八个面仍有前人修塔留下的四个“插杆洞眼”。元魁塔虽然矮小,但玲珑清秀,它不但有明代的建筑特色,而且有唐宋的建筑风格,很有研究价值。此外,它与北岸的崇禧塔,南岸之文明塔和卖峰塔隔江对峙,构成“四塔擎天”的罕有景观。登上高耸的塔顶,绕塔栏环视松口秀丽之田畴村舍,翠竹丛林,令人心旷神怡。俯视梅江,则又另一番景象:滚滚江水汹涌澎湃直拍塔下巨大岩璧,浪花飞溅,产生湍急之回流,然后汇入滔滔东去之江水。
      为预防外敌以及野兽的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从而形成了围龙屋。围龙屋也有很多种,而松口的则是围龙式楼(也称半圆形围屋),围龙屋前一般会有一个半圆形的水塘,使得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体现。
     松口虽旧,也不像以前那样繁荣,但文化底蕴深厚。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比以前富足,但人们更愿意居住在骑楼或是围龙屋,且松口之静,以老人居多。随便走进一家院堂,都会见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出来,给你讲解门窗上的故事。这时候,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收起脚步,坐下来静静的听故事就行了。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松口古镇,就像一座博物馆,充满着历史的文化气息,那宁静恬美的美,能让人躁动的心得以平静。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怡然自得,仿佛这里就是“桃花源”。

huagn奇丑的蚊子(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