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太平鼓舞是在100年前由移民传入开鲁的,它在开鲁特定的环境中生长、交融、演变成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蒙、满等兄弟民族文化结合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舞蹈。1951年,传承人李玉华带着从自己母亲那里学到的太平鼓舞技艺从吉林的郑家屯嫁到开鲁,把开鲁的太平鼓舞技艺进行整合,使其更加具备了开鲁太平鼓舞的显著特征。
开鲁太平鼓舞的显著特征是,它古朴、原生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劳动者的勤劳朴实。鼓谱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富有劳动生活的韵律感;它舞蹈动作简单易学,舞步轻盈文雅;身体动作自然和谐,不乏开放、爽朗、流畅等艺术特点。
开鲁太平鼓舞具有杰出的价值。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因为它贯穿在整个开鲁的历史之中,流行的年代长而且久远,所以对于研究开鲁乃至东北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有着重要的价值。二是它的教育价值。它的汉、蒙、满等民族共同培育的舞蹈,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特色,是不可多得的宣传教育和娱乐形式,对当时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是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劳动教育的典范!三是它的艺术价值。开鲁太平鼓舞的艺术元素多,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舞蹈动作并配有相应的名称,如“问安”、“摘棉花”、“压棉花”等,值得我们现在借鉴并推陈出新。
目前,开鲁太平鼓舞已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