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勃勃(381年-425年),原名刘勃勃,或字敖云(北魏皇帝拓跋嗣给他取个侮辱性名字“屈孑”,屈孑是卑下之意[2] ,《晋书》误作为其表字。),匈奴铁弗部人,十六国时期胡夏国(又称赫连夏)建立者。其父刘卫辰曾被前秦天王苻坚任为西单于,督摄河西诸部族。407年,刘勃勃杀没弈干,并吞其部众,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国号夏,年号龙升,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
赫连勃勃为政残暴嗜杀,狂妄自慢,关中人民受害极深。413年,改姓赫连。418年,乘东晋将领刘裕灭后秦急于南归之机,攻取长安,在灞上(今陕西蓝田县)称帝。不久回师,因统万宫殿完工而刻石于城南,歌功颂德。425年,死于帝位,谥号武烈皇帝,庙号世祖,葬于嘉平陵。
从县城去土岗的路上,过了稍道河村,公路又盘旋而上。爬到山顶,透过车窗朝东望去,空旷的原野上荒草萋萋在微风中摇曳,残破矮小的房屋和那些字迹模糊的石碑静静的守望在那里,谁也不会相信此地曾有过辉煌。
据《延川县志》记载,这里以前因建有一座白塔而得名“白浮图寺”。它建于何朝,兴于何代,毁于何时,现已无从考证。据当地人讲,从前这里的寺院非常大,僧人百余,气势十分雄伟,寺院在方圆数百里享有盛名。站在这片曾经过血雨腥风的土地上,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群山奇峻苍凉,一座经历了千百年风雨苍桑,现已千疮百孔,残破不堪的古冢屹立在南边的平地上,旁边一块黑色的石碑上刻着“赫连勃勃墓”。
赫连勃勃,公元407年至425年,他曾帅数十万精兵强将争雄天下,夺取长安,建都统万城,定国号大夏,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大夏王国在陕北高原热闹一番后,如同流星一般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陨落,赫连勃勃死后的归宿更是扑朔迷离。清嘉庆七年刻本的《延安府志》载引《延川县志》云:“延川县南六十里的白浮图寺前有七冢,相传赫连勃勃葬于此”。
一千多年前,陕北黄土高原英雄崛起,鬼方、匈奴、鲜卑、稽胡、党项等20多个北方游牧民族与汉人曾在这里不断地交汇融合,延川这块土地也无不例外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也许是为了让后人对这段历史留下深刻的记忆,先人们便给大夏孤峰周围的村庄起了让后人百思不解的村名,古里、阿占、苏亚、阁连、仙芝、圪图里、苏丰、车贡等等。
赫连勃勃墓位于县城南35公里处的白浮图寺南侧,史料记载,白浮图寺也有墓地七冢,至明代仅存二冢,俩土丘状如烽火台,若逢云落雾起,黛色环绕,风光明媚,明清时为延川八景之一,时称“又峰横黛”。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稍道河乡古里村东1.5公里处。墓地北临交口河水,东西南三面环山塬,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二冢间距18米,冢呈椭园形,高10米,长径17米,短径9.6米,周长60米。冢北200米处为白浮图寺遗址,近些年来村民建起一座简易庙宇,内塑赫连勃勃像。清顺治本《延川县志》载“赫连勃勃墓在县南七十里”,《延安府志》载“大夏王赫连勃勃葬于白浮图寺”,《延绥览胜》有“白浮图寺在城南七十里处,相传赫连勃勃葬此”。因延川、银川、靖边均有疑冢,故真伪待考。墓冢为土丘,高10米,南北17米,东西9.6米,两冢相距17.5米。1984年3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不可同任何一座王陵相比的王陵,它孤独悲凉,风光不在,只是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七月二十三、八月初三、人们从方圆数百里之外纷至沓来,进香朝拜,在这亘古的荒原上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那场景,好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风情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