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2],总面积329 .54万亩,其中草原184.98万亩,耕地40.3万亩,林地80万亩,其它面积24.26万亩,海拔2420--4933米。初始于公元前121年,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国家第一批认可的“中华老字号”企业,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马场。
山丹马场即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已有三千多年的养马史。山丹马是以当地蒙古马和西域良马杂交培育而出的,体形匀称,粗壮结实,雄健膘悍,耐粗饲,适应性良好,速度和持久力俱优,是驮、乘、挽兼用的良骥。山丹军马场风光旖旎,游客可在这里骑马旅游、野营、参观赛马或马术表演,并游览自然风景名胜。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军马场成为了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
山丹马场风光秀美,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称。连天碧草、旷野群马、草原骑牧、祁连松雪、大河清韵、烽燧峡谷、奇异地貌、古城遗址以及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山丹马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适逢油菜花盛开,金波摇曳,蜜源飘香,是旅游避暑的胜地,现已成为丝路旅游线一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站点。
山丹马场历史悠久,二千多年来 的史志典籍多有记载。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培育良骥骏马的天然牧场,据《资治通鉴·汉纪十一》载“(元狩二年)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过焉支山千余里”驱逐匈奴后,即在汉阳大草滩(即今大马营草滩——山丹马场)开始大量屯兵养马。这是中国官方设营养马的开始。从此,河西走廊就成为了历代皇家养马的基地之一。《五凉志’沿革》载.汉阳大草滩东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乐永固堡,南屏祁连,北据胭脂(即焉支山),山丹马场正处祁连.胭脂两山间。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据史料载.汉初在西北边郡设牧苑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匹。北魏曾把河西作为它的广大牧场,以河西水草美。乃以为放牧基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万匹。”那时河西经常保持军马十万匹左右.以备京都军事警卫之需?陪炀帝时,以山丹大马营为中心.牧放官马十万匹。至七世纪唐朝初期,在西北设八坊,坊下又设牧监若干,每监养马三千至五千匹。仅在河西一带养马就达七十余万匹。到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 371年).征西将军冯胜攻占河西后,在大草滩修筑了马营堡(现称大马营堡),并以此为中心.重建多处烽墩.向南至白蛇口(祁连山口.现称白石崖口),设七个墩台(十里一墩)向东至高固城(现永昌县境),设七个墩台(五里一墩).自大马营西行设有五个墩台。这些烽墩纵横呼应,势成犄角.一旦有警守望相助,以利镇守。据甘肃通志载,汉宣帝遣赵充国屯边而建烽墩是史籍中关于烽火台的最早记录。场区烽墩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增设,修葺,至明代时咸今日之规模一墩举火四望皆警.形成以大马营为中心的军事报警系统。1989年山丹县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场区17处烽遂名列其中。清嘉庆六年(1801年),大马营草滩孳生马1.8万余匹。至晚清时。时局动荡,马政衰微.大马营草滩仅有马数百匹。中华民国日年(1919年),政府派人经营马场,并于次年定名为甘肃种马牧场。后因战事频繁.马场历经浮沉,于民国1 9年沦为马步芳,马步青兄弟的私人牧场。直至民国29年。才复归中央政府经营,几经周折,纽建为山丹军牧场。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政委员会奉毛泽东主席电令要完整无缺地将大马营军牧场接收下来。正式接管山丹军牧场,时有官兵605人,马匹9763匹。从这时起.古老的大马营草滩咸了人民军队的养马基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山丹马场建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更,1950年至1957年2月为山丹军牧场(后期改称为第一军马场、山丹军马场)时期先后归西北军区和总后勤部管辖,1957年3月至1 961年5月为国营山丹牧场时期,归农垦部管辖;1961年6月至966年9月恢复为总后勤部山丹军马场;1966年10月至1975年12月,为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军马局和西安办事处军马局时期;1976年1月改为兰州军区军马总场,1986年12月至2001年9月9日为兰州军区后勤部马场管理局;2001年9月10日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从建场至今。山丹马场都离不开“养马”这一重任。
马匹,特别是良马,在古丝绸之路和古代战场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代皇家、官方都很重视养马业的发展以及良马的繁殖和马种的改良。我国从汉朝开始.就从西域引进了大宛马.乌孙马等良马,唐朝从中亚、西域引进了波斯马,康居马等良马,在内地进行培育。《唐会要》上说“康居国献马四千匹,今时官马犹其种也,”除汉。唐而外。我国历代都不同程度引进过优良马种,这对促进良马繁殖和养马业的发展,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今沿着丝绸古道、从古代遗留下来的陶马、铜马,玉马和马的浮雕,石刻及壁画中各种马的雄姿看,我国历代良马,不少都带有西域及西亚。欧洲一些国家马的特点。1952年,山丹马场引进首批苏联顿河种公母马57匹。除进行纯种繁育外,主要用于对当地土种马进行杂交改良,当时选送钟兴谓等19名兽医畜牧人员到兰州接受专业培训.第二年,山丹马场开始推行马匹人工授精新技术,年末,马匹存栏数达11438匹:由此我国的优良马种“山丹马”开始在山丹马场起步培育。
“山丹马”是山丹马场现代群牧管理条件下育成的一千优良军马新品种。山丹马的培育,以当地土种马为基础母马,于50年代初用原苏联顿河马进行杂交。60年代根据总后勤部提出的关于军马生产的“五条标准”进行回交,70年代实行横交。80年代开始自群繁育,历经30多年,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育成杂交法培育而成。1985年“山丹马”获全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警卫团曾多次来场为中央首长遴选坐骑。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山丹马”2000匹,充分显示了它的优异性能受到参战部队的一致好评。1991年8月《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篇通讯,题为《走马天涯》,文中讲述了南京铁道学院的一名职工吴舒里与蒙古族战士白乙拉共同从1988年12月开始至1990年7月,行程1.6万公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骑马环游祖国。他们骑着山丹马,从内蒙古五原县出发,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跋山涉水。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翻越了唐古拉山垭口海拨5237米的高度而一般的自然生存极限是海拔3800米。因征服了“世界屋脊”,从而创造了世界高海拨长途跋涉骑马的记录。“山丹马”随着主人。跨过戈壁沙漠、穿过高原冰川、越过从林峡谷,最后到达广州,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山丹马场风光秀美,富有特色。这里南有“马上望祁连,连峰直插天”的青松皑雪北有“失我焉支山,使我玉女无颜色”的焉支山人文景致,东有神秘瑰丽的窟窿峡自然景观,中部是一望无际的大马营草原,极目远眺,巍巍祁连.松雪碧岭,清秀素洁,茫茫大草原,广袤雄浑,丹马驰聘;至身其间,悠悠大河水,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窟窿峡、大黄沟、平羌等自然景观,山环水曲,峰崖奇秀;古城堡、明烽遂凄然耸立,回味悠远。吸引了众多游人来此欣赏少有的祁连山。焉支山和牧马的胜景,领略千里草原和马场独特风情。这里也是影视拍摄和画家,摄影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风光胜地、从60年代至今,多部影视片在山丹马场拍摄,有《蒙根花》、《马背小学》、《牧马人》、《一代风流》、《文成公主》,《敦煌》、《和平年代》、《日光峡谷》等三十余部。2001年7月21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对山丹马场进行了半个小时的现场直播,有效地宣传了马场、宣传了“马”的文化和“马”在当今时代的意义,1993年,山丹马场成立了“飞鹰”马术团,编排各类民族马术表演项目20多个,在丰富场区旅游活动内容的同时,还赴甘肃各地市县为当地旅游观光、节日活动表演助兴,既宣传推介了马场,又给当地的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亮点。山丹马场从五十年代开始,每年“八一”节期间,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赛马节,1983年8月还应邀参加了全国马术邀请赛。同年10月,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在内蒙古举行的全国马术邀请赛,在各项赛马活动中“山丹马”均取得非常喜人的好成绩。
山丹马场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已被综合确定为马“十五”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引资融资等前期工作。
承载着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 浴着军队保障性企业调整改革的浩荡春风,山丹马场由军队企业转向社会化企业集团。这是投身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赋予近万名马场职工大显身手的一次新机遇。山丹马场将立足于现有的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振兴和发展龙头项目,构建完整产业链条。以科技进步促主业发展,以油脂加工拉动油料种植的扩展,以速力型马匹“山丹骑乘马”的育种带动传统养马业的复兴,激活畜牧养殖业,加快肉牛业、肉羊业和加工业的升级换代。以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推动经济全面发展,续写“祁连明珠”美好的新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