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崆峒岩

家乡区县: 阳江阳春市

      崆峒岩寺宇始建于明代万历丁丑年,清乾隆二十一年阳春县令姜山重修。崆峒岩又名“四崆峒山”,山下有岩,岩中有寺,寺外有峰,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俱全,以古雅清幽为特色,亦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崆峒岩是全国“四崆峒山”之一。

      岩洞历史悠久,文昌阁、玉帝殿等。岩洞分三层,可游览面积达1万平方米,钟乳、石幔、石柱千姿百态,山亭庙宇雄伟瑰丽。新开发的秀峰景区,在崆峒岩山顶游览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东、西、南、北、中五座山峰巍峨陡峭,石、洞、花、草及树木生于峰林之间,美景天成。诸峰顶端或半壁上建有凉亭12座,供游人观光休憩。并可统览阳春市区及饱览阳春风光。
大洞通小洞,明室通暗室窦,多姿多态的钟乳石,或若飞禽,或似走兽,洞中还存有元、明、清各代摩崖石刻,为书法技术爱好者所珍爱。另有鼓钟石,左右击之一岩皆应,悦耳之声胜于真钟鼓。 在县城西四公里处。外观石林起伏,紫翠夺目,像是一座大自然石盆景瑰奇处。洞内广深约百米,上下层迭如巨厦,并有石柱支撑。

      岩洞中的玉皇殿、文昌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岩内的山门、禅房、东西厢房、金刚塔、三宝殿、观音殿、韦佗殿、六祖殿等均建于清乾隆年间,形成明清两代的建筑群体,有佛塑像12尊。
岩内保存明代到民国年间的摩岩石刻、碑刻50题,其中有清代书法大师、乾隆年间礼部尚书曹秀先等的作品。1994年,崆峒岩内增设一个高1.5米、宽1.55米的“四面佛”。

      崆峒岩有众多字碑、壁题,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特别在乾隆年间,由礼部尚书曹秀先所题的<岩亭>两字,一眼看去,端正大方,结构紧密,坚实有力,很值得人们欣赏。那仿效唐朝宰相大文学家韩愈笔法所刻于石壁上的<飞鱼跃>的草书,使人看了活泼有神,似飞似跃,龙为醒目。那碑文的正楷更令人陶醉,笔力铁划银钩,字法藏理入情,是学书法难得的榜样。除题字外,还有诗词、联句、游记等。<游崆峒岩石上韵>五言绝句四首,意象结构紧密,哲理景情自然,使人看了韵味无穷,怡情逸兴。<第四崆峒岩碑刻>、<修四崆峒岩碑刻>等石刻名篇,不仅记述了岩峒史迹、人物、景点,而且文章情理并茂,其字其文,其史其迹,其景其趣,读后余香长存。今人曹崇恩艺术大师铜塑的<中国第一尊四方佛>,由佛家赵朴初题字,其艺术形象亦很高,四尊一模样,既有佛的慈悲为怀之感,又有艺术高超之觉,使人看了叹为观止。

      崆峒山已更名为秀峰山,错落12个主峰,每峰建有一亭,共12个亭。亭有亭名,由诗人林举英锡名,画家关山月,作家关振东,书法家黄云等名人题字,为江山增添了无限美景。每个山峰有迂回曲折的道路到达,走完三千多个石级便可到达12个山峰。峰峰环境幽雅,亭亭画廊分明。

 

Alisa黄瑶(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