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南泌阳县马谷田镇东15公里处的一座高山上,有一座用石头垒成的高大山寨——义和寨,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区省委会址,也是全国罕见的现存较完整的围寨之一。
据《泌阳县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12月中共鄂豫边省委在义和寨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游击区建立抗日自卫会和农民自卫队。”该书还记载:“义和寨海拔602.8米,位于马谷田乡(1997年为镇—编者)东部,与桐柏县交界,上有石围寨,清代曾为义和拳、白莲教聚集习武之处,现有遗迹。”
1936年12月下旬,根据中央精神,中共鄂豫边省委在马谷田东部深山中的义和寨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解决地方党的建设、组织以张楼、侯庄为中心的抗日自卫队。会议决定对省委和游击队领导人进行了调整,王国华任省委书记,周骏鸣任组织部长,邓一非任宣传部长,仝中玉任游击队政治指导员,陈香斋(胡祖亭)任游击队队长,李子健任游击队秘书(省委秘书)。义和寨会议是中共鄂豫边省委的一次重要会议,为桐柏山区革命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据马谷田镇堡子村75岁的老支书陈国珍介绍,据传,义和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李自成义军曾在寨上及山脚驻扎。寨北山脚下有条河叫营盘河,河流水缓,沙滩面积大,河畔有座营盘遗址,凿有几十处旗杆座穴,这些是当时安营扎寨时留下的痕迹。
义和寨有东西两个寨门,西门原是2层楼,寨门过道内竖着清代皇上御立的“义和寨”石牌匾,寨门旁有4块石碑,上世纪50年代被人拉走架桥铺路,前段镇干部在下河村找到2块。据记载,义和寨强盛时非常热闹,有一两万人在寨内居住。
前不久,散落民间多年的“义和寨”石牌匾在马谷田镇郭岗村堡洼村民组的一口井台上找到,字迹清晰可见:“上谕泌阳,兴隆山义和寨,咸丰岁次庚申冬月旦。”“义和寨”石牌匾现存放在马谷田镇敬老院内。
经走访群众及查阅散失在下河村松树林村民组晚清咸丰八年的《众志成城》碑证,义和寨来历为:道光、咸丰年间国势日衰,土匪横行,民不聊生,有高邑陈木或 文举人等乡绅在道光年间倡导捐资建寨,兴办团练,保护乡民。历十多年,山寨终具规模。“尚义焉,贵和焉”,故名义和寨。后在咸丰和民国初期又各修缮1次,当时都动用民工数万人。那时“每逢四乡匪猖獗之时,乡民便躲避于山寨,以求庇护”。
继陈木或 文举人之后,堡子村桃园王四老(书名王朔庆)及其子王同德皆继任寨主,直到民国25年(1936年)止。
1940年(民国29年),马谷田肖岭村肖岭肖振清(人称肖大先生)自称“东方社”(又称“白莲教”) 主。他和领兵大元帅冯玉兰(桐柏官庄人)等聚众千余人,以大刀、长矛为武器,并辅以“邪法”,起兵造反。他们竖起龙、凤两面大旗,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恶霸,自封有天子和娘娘,把寨上东北角3间茅房作为“紫禁城”,现在当地百姓还把寨的东北一隅称为“紫禁城”。均来源于此。“白莲教”徒们宣称“刀枪不入”,拿板凳当马,鸡毛当飞刀,坐草蒲团上天。后义和寨被国民党67军刘善人部队攻破,除少数“白莲教”徒逃走外,大多数人被歼,繁荣的义和寨从此走向衰落。
日前,我们一行穿茂密森林,攀羊肠古道,终于登上了这个曾经熙攘繁华的高大山寨。义和寨整个由石隆山、鹁鸽笼山、平岭山、双猴山等几座山岭倚地势环绕而建,围寨总边长约6公里,现存约4公里残余石墙,东、南方保存较好,围墙宽处2米多、窄处1米左右,均是用巨石垒砌而成,坚固雄伟,蜿蜒在山顶四周。义和寨现有炮台数座,寨墙上设有嘹望孔,枪眼,围墙高低参差不齐,现最高处6米多,低有5米。站在西寨门放眼望去,犹如弯弯曲曲的长城,蔚为壮观。整个寨呈“圈椅状”,东北隅最高,其余东、南、北、西次之。寨东西边缘各有一缺口,为古寨门处,皆乱石堆积,有石阶可辨。
义和寨是藏在深山密林中的一块较平坦的谷地。义和寨林区属国有泌阳县马道林场,1.3万多亩的原生态森林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由于它终年置身于人们的视线之外,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林场职工的精心养护下基本没有遭到人为破坏,成为天中驻马店乃至中原最原始的森林之一。
如今的义和寨,已经成为泌阳县铜山湖森林公园的著名景点之一,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义和寨峰峦奇特,怪石嶙峋。攀沿在山寨顶,我们抚斑驳寨石,看断壁残垣,听林涛阵阵,遥想当年刀光剑影、鼓角铮鸣的壮烈场面,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