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历史上的大官——-焦芳

家乡区县: 泌阳县

  焦芳(1434年—1517年),字孟阳,号守静,出生于泌水河南畔的草店村。明武宗正德年间曾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进侍讲。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因尹旻事发,牵累其降为桂阳府(今湖南桂阳县)同知。弘治初年,移任霍州(今山西霍县)知州。旋升为四川提学副使,不久又转任湖广提学副使,未几迁南京右通政。时逢母丧,服阕后于弘治八年(1495年)官授太常少师兼侍讲学士。四年后又升为礼部右侍郎,弘治16年改任吏部左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为吏部尚书,同年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政,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时年已73岁。正德五年乞归故里, 84岁终寿,葬于泌阳县。
  -成化、弘治两朝,虽然不免有一些败政,但朝廷政局大体上保持稳定,无重大战乱发生。成化、弘治近四十年间,被视为明代的承平之世。李贤是宪宗初年被倚重的阁臣,焦芳初入仕途时,同乡李贤(今邓州市人)对其有所帮助是事实,焦芳在翰林院为庶吉士时还曾请李贤为祖父焦显撰写过墓表。《明史》载,焦芳侍讲满九年,例当进学士,有人说“不学如芳,亦学士乎?”不能不说是没有偏见的,不学无术,如何考中进士,如何在翰林为官多年?《明史》又接着讲焦芳因为《文华大训》是彭华等人所纂,“故摘其疵,扬言众中”,若不学无术又何能“摘其疵”?又讲“翰林尚文采,独芳粗陋无学。”可“不学”的焦芳却有《守静文集》、《经筵讲章》、《馆阁纪闻》、《焦氏家训》等著述。       《明史》成书于清乾隆四年,编者虽搜集天下公私书籍数百种,但朝阁内部的纷争大多根据每个皇帝的《帝王实录》与《纪事本末》。正德五年刘瑾伏诛后,朝中身居要职的北方人被驱殆尽,南人重新掌权。世宗嘉靖六年,焦芳死后的第十年,复召谢迁入阁。常规前朝《帝王实录》在后朝修定。在此种情况下,有关焦芳的许多描述便颇令人怀疑,值得推敲。
-   焦芳以阁臣身份首先与宦官交往,列卿争先献媚,司礼太监之权居内阁之上,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被《明史》列为阉党之首并不为过。但《明史》及王鳌的《震泽纪闻》中不少宣扬焦芳不学无术的语句不能不说是南北党人之争所致。明朝自成祖移都北京,随着历年的科举考试,北方人入朝参政者日益增多,但实权与要职还是掌握在南方人手中,北方人屡受排挤与压抑。到了正德年间,由于武宗荒淫,刘瑾弄权,南北文人朝士之争也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
   焦芳怀疑是彭华在背后讲了他“不学如芳”的坏话,大怒说:“我不学士,且刺华长安道中。”就是这个彭华,于成化二十一年厚赂因向宪宗献道术及房中术得宠的左通政李孜省,又与万安结纳,于十二月入阁参与机务,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时论“三千(贿赂)馆阁荐彭华”。做为宪宗初年大学士彭时之子,彭华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这时焦芳“上言御边四事,以希进用,为谢迁所抑,尤憾迁。”上书陈言被谢迁所阻后,焦芳与江西余姚人结下了不解的仇恨。
     王鳌,江苏吴县人,正德初年与焦芳同时入阁,以户部尚书加文渊阁大学士。为官清正,因与焦芳、刘瑾不和,于正德四年请求致仕。当时刘瑾专权,欲害韩文、刘大夏、刘健、谢迁诸人,他力救得免。王鳌少有文名,成化十年乡试(省试)、明年会试(京试)俱第一,廷试(殿试)第三(探花),授编修。其文集《震泽纪闻》传世颇广,对焦芳在才学方面颇多微词,却又前后抵牾:“翰林以才华自标显,独芳以不学居其间。” “初修《文华大训》,于东宫进讲,彭华等数人为之,芳耻不与。每指摘其疵…曰某当作某。”“及官内阁,制诰批答,不能措一词。” “其为史,下笔以其喜怒为褒贬。” 不学却能指出他人文疵,为史可随心褒贬,批答制诰却不能措一词。可见以个人好恶为文,即便王鳌这样的刚正之士也不能免俗。
   刘瑾当时权倾朝野,群臣章奏先具红揭投刘瑾,号‘红本’,然后再上通政司,号‘白本’,都称刘太监而不敢称名。刘瑾不会批答章奏,拿到家中,与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松江市侩张文冕商量处理,交焦芳润色。”(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从中不难看出群臣都在小心伺侯着刘瑾这只“首虎”,焦芳更是与刘瑾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焦芳能为刘瑾批答的奏章润色,可见王鳌所书“及官内阁,制诰批答,不能措一词”为不实之词。
   至刘瑾事败被诛,张彩等人皆伏法,焦芳只所以得以善终,不是因为后来他于刘瑾处失宠致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像张彩那样参与刘瑾的谋反。同为阉党,于焦芳后继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刘宇在瑾事败后也只是削官致仕。
  鉴于朝廷在刘瑾事败后对焦芳处置的宽容,其子孙继续在朝野为官。次子瑞为文林郎、通事。孙子焦希程,正德已卯举人,曾任贵州按察副使,因抚苗有功,时人以其功绩优良推举,被严世藩所阻,遂上书求退,从优“以三品阶致仕”。曾孙焦应桥曾官浙江按察副使。玄孙焦觐祖崇祯三年中进士,官浙江按察副使。自武宗至明末一百余年间,焦芳子孙世代为官,冠缨不绝。县城内在建国前后仍保存有焦氏牌坊十座,其中冢宰坊,为焦芳所建,上书“圣旨”、“纶音”,三层四柱,遍刻山川人物、花鸟走兽,为浮雕、透雕。著名国画大师邑人吕佛庭在《泌阳简志》中写道:“余游江南各省,未见坊表如是高大壮丽者。”
  无论史书及他人对焦芳如何褒贬,故乡人对焦芳还是颇有感情的,至今还有不少有关他的轶事在民间流传。传说焦芳少时在自家院内读书,门外池塘里蛙声聒噪,焦芳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们不会少叫一会儿!” 众蛙听后,从此噤无声息,之后这口池塘便被村人呼作“哑叭坑”。又传说有个冬日的早晨,焦芳要去城内学堂读书,泌水之上无桥可渡,焦芳正在为渡河犯愁,有位须发皆白的老爷爷主动过来背他上学,整整背了一个冬天。一次老爷爷因结冰路滑,不小心摔了一跤,还磕掉了一颗门牙。后来焦芳才知道老爷爷原来是本县土地庙里的土地爷。在乡人的思维里,在朝中作了大官的焦阁老是天上星宿下凡,不但能命令蛤蟆噤声,连土地爷这样的仙界小官也要为其效鞍马之劳。
    阉党也罢,星宿也罢,正德十二年(1517年)以八十四岁寿终的焦芳最终择地葬在了城北四十里的黄山南麓。墓地坐北朝南,北有小山为靠,东西两岗环抱,岗下有小溪沿墓地呈“人”字形流入梁河,环境十分优雅。整个墓地占地16.5万平方米,原有青石围墙及南门和东西两偏门。建有享堂和东西厢房,享堂后有焦芳及子孙墓冢,各立有石碑。入南门为神道,两旁均衡分布着石猴2对、石羊1对、石马2对、侍女1对、卫官1对。俱为南阳菜花石雕刻,取其自然,白如雪,黑如炭,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现围墙及享堂仅存遗址,石雕也有损坏。当时有佃户立村为之守茔,后发展成为今天的焦坟村。

爱上冬天的雪(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