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刘墉(五)----其他成就

家乡区县: 潍坊诸城市

一.其他成就


1书法家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3]
2收藏家
刘墉嗜藏书,家中藏书既广且博,除经史子集四部之外,对于佛、道、类书、碑帖、字画、戏曲、小说、弹词、曲谱、平话之类无不收藏。收藏奇石、砚台、毛笔、古琴等,均称名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刘文清公遗集》等。

二.家族世系
根据老家山东诸城注沟镇逄戈庄村(今属高密)现存的《刘氏宗亲族谱》(为刘统勋始修,后人补充)记载,刘氏族人来自于徐州府砀山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大刘家村。在明孝宗弘治末年(1493年),砀山县一带,发生灾荒,连续3年的大旱致使大量饥民背井离乡。逄戈庄刘家始祖刘福携母亲流落到诸城县逄戈庄村(今属高密)。初始,刘福以乞讨为生,因勤恳善良,渐渐成家立业,繁衍后代,为人长工、佃户到有自己田产。
传到第四代即刘思智(刘统勋高祖),已读书并考取秀才。
第五代刘通(刘统勋曾祖父)也考取秀才,至此,刘家渐渐由农家转为书香门第。
第六代刘必显(刘统勋祖父),已在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考取举人,并在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考取进士,并就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的高官。
第七代开始,刘家多在官场就任。刘必显有子四人,分别为刘桢、刘果、刘棨(刘统勋父亲)和刘棐。刘果考取进士,官至江南学政。刘棨考取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刘统勋为第八代,刘墉为第九代,自此刘家有多人在官场任职。经家族统计,共出过4个翰林、11个进士、36名举人。在当时的诸城县乃至青州府,刘家都是当仁不让的望族。
乾隆帝曾为刘家题诗赞美:“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尔称拟东箭,且爱栋南金。河诫伐檀诮,薪勤芃域心,家声勉永继,莫负奖其深。”
三.轶事典故
1“刘罗锅”赋诗称赞古祝阿绣球灯舞
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的刘墉,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聪明绝顶,家喻户晓。事实上,清朝并无宰相一职,刘墉官位最高至体仁阁大学士。而他是否真的是个罗锅,也无确凿的史据可考,但他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却在民间深入人心。
在齐河县,人们至今仍能准确地说出,刘墉的姥姥家位于齐河县城(老城)马家大院,就在距绣球灯舞的发源地齐河县祝阿镇官庄村不到十里的地方。传说有一年春节过后,刘墉来到马家大院姥姥家省亲,正月十五晚上,马家人邀请与马家有表亲关系的绣球灯舞队会首宋武烈,来到家中做表演。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大清官来到乡里,观看绣球灯舞的演出,宋武烈感到非常荣耀。乡人的表演中,当摆出“天下一品”、“天下太平”的字样时,刘墉十分喜悦,即兴赋诗一首:“故里乡人稠,烛灯似龙游。祝阿独一秀,官册村史留。”
这段老艺人口口相传的乡间佳话是否真实,如今已无据可考。据史料记载,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1804年,而宋武烈用绣球灯队形摆字应发生在1793年之后,也就是说,刘墉看到绣球灯阵时,至少已经74岁了。年迈的刘墉还有体力千里迢迢来到齐河省亲吗?据史料的准确记载,1797年时,78岁的刘墉确实来过山东,当年他刚刚被授为体仁阁大学士,奉嘉庆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是刘墉暮年体察民情的又一政绩。
2巧用比喻清君侧
传说有一年的秋天,乾隆皇帝带着一帮子人到居庸关一带去行围射猎。随行人员除了亲王、驸马外,还有大学士刘墉。
早晨路过清河的时候,但见河水缓缓地流着,水清见底,河底里的小石头子一粒一粒的看得清清楚楚。刘墉一边看着河水,一边想着主意。
到沙河的时候,天快晌午,大队人马就在沙河岸上扎营休息。这沙河是清河与榆河会合后的河流,水势比清河湍急多了。就在御膳房的太监在河旁摆上琼浆玉液、熊掌、燕窝,准备用膳的时候,刘墉连忙上前跪奏道:“臣有一事不明,特向万岁求教。”乾隆正要用膳,随口说道:“有话请讲,何必行此君臣大礼?”刘墉站起来,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河里。噗嗵,石头掉进了河底,只溅起一点小小的水花儿。
“陛下,您看这水有多深?”刘墉问。
乾隆摸了摸胡子,心里说:你个刘罗锅,这么点事你还想难我呀!就说:“一丈五,差不离。”
“那清河呢?”刘墉又问。
“清河吗?”乾隆又摸了摸胡子,“丈把深吧!”
“这么说,是清河深呢还是沙河深?”
“当然沙河深。”
“真的?”
“当然是真的!”乾隆想:你刘罗锅鬼主意多,想糊弄我?我不上你的当。他捻着胡须,洋洋得意地靠在御椅上。
刘墉看了看正在兴头上的乾隆,转身叫过一个太监说:“你快回城传圣旨:杀和珅!”
“这……这……”太监吓了一跳,“这陛下让杀吗?”
“你刚才没听陛下说‘杀和珅’吗?你只管去好了,有事我担当。”
那太监平日里也看不惯和珅对乾隆吹牛拍马,对下边的人奸诈刁恶那一套。反正万岁爷有话,这是大家都听见了的,管它是真是假?再说,真要有事,还有刘墉顶着呢!便说了声:“遵旨!”便跨马奔了京城。
那天,乾隆玩得还挺痛快,獐子、野鸡什么的,打得也不老少。第二天,高高兴兴地回到城里,刚进宫就有太监来禀报说:“和珅已伏法。”
乾隆一听,立刻拍桌子瞪眼地大叫:“这,这是谁叫杀的?”
“是,是刘墉传——”太监一句话还没说完,刘墉就大模大样地走了进来。
“你,你为什么叫杀和珅?”乾隆怒冲冲地奔到刘墉面前。
“陛下息怒。您怎么那么健忘?杀和珅是您昨儿个去打猎时说的呀!我还钉问了一句:‘是真的吗?’你说:‘是真的!’”刘墉不慌不忙。
“我,我——”乾隆气得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心里狠狠地骂着:“好你个刘罗锅呀,原来你装傻充愣是在这儿等着我。我算上了你的大当了!”但他也不敢对刘墉怎么着。一是不管怎么说,自己说过这样的话;二是他还真离不开刘罗锅,没有刘罗锅他就玩不转了。
刘墉呢,心里暗自高兴,因为他到底替朝廷、替百姓除了这一大害。(此为民间轶事小段。和珅于嘉庆四年被嘉庆皇帝赐死)
这充分表现了刘墉在乾隆皇帝面前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事实上,真正与和珅斗争的是钱沣。

 

李淑娴(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