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淮海之最

家乡区县: 淮安市淮阴区

淮海戏

      淮海戏是淮阴文化的一大特色。淮阴是淮海戏发祥地之一,它起源于清代中叶,最初以民间说唱为主,后不断发展成长,逐渐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淮海戏曾在民间被称为“小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淮海地区,曾称“淮海小戏”。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同弦异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唢呐为主。男女主要曲调分别是“东方调”和“好风光调”。在表演手法上,丑角脱胎于农村生活,创造了“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角注重跷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现代戏有《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

淮海情书

     淮海琴书原为“小曲儿”、“小唱儿”、“唱曲儿”、唱“弦子”,为农民农闲时自我娱乐形式。清代初年,因“岁饥”,逐渐成为一些饥民、职业艺人和盲童的谋生手段,后经演变而形成一个联曲体的民间曲艺种类。作为淮海地区的一种独特民间文化,淮海琴书深受农村中老年人的喜欢。旧时不论年老年幼者都会哼上两句,其唱词叠句压韵,语法句式错落对整,唱起来朗朗上口,经由唱书艺人世代相传下来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性。

     流传在淮阴的淮海琴书剧本主要有《薛仁贵回窑》、《秦琼卖子》、《罗成大闹德州府》、《王天宝戏妻》等。

旧时的淮阴农村,夏天的晚上是琴书最为兴盛的时节。人们喜欢聚集到固定的场所,坐在小板凳或柴席子上,摇着扇子,悠然自得的欣赏琴书。

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又叫工鼓锣、公鼓锣,是徐淮盐连地区历史悠久的曲种。淮海锣鼓形成于晚明,自清代中叶盛行而至今不衰,是淮阴独特的一种融说唱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深受苏北人民的喜爱。淮海锣鼓演出形式简单,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演出时一人、一鼓、一锣,每逢集市日都有民间艺人搭班演出。由于其说唱道具简单,田边、场头常常见到他们的身影,为活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传统的淮海锣鼓书目有《十把穿金扇》、《湘江会》、《薛刚反唐》、《樊梨花征西》、《罗通扫北》等;现代书目则有《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warpig(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