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思在太仓县城东北,离长江边约三里许,是个小集镇,古称“冠裳里”。古老相传有如下六胜:
(一)唐代石刻
1900年前后,三官堂(时思小学)翻修后进屋时,在地下掘到一块花岗石。石长不满两尺,高约一尺五寸,厚约四五寸,石身斑驳,下大上小,石的正面,清楚地刻有:“大唐神龙两年景升弟子……”等几十个字。出土以后,里人陈元静在碑石的反面,又雕刻了西天三佛像,并将发现唐石的经过,撰文刻在一块青石碑上(大家又叫它“清碑”)。 神龙是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离开现在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因之这块唐石应该是本县已知的最早石刻,“清碑”证明了唐石的真实性。由此初步推断,时思镇的历史,可能在一千年以上。
(二)崖山公祠
宋末丞相陆秀夫,在蒙古铁骑南侵,快要亡国的时候,坚贞不屈,背负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共沉于广东省崖山一带的海中,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陆秀夫的后代,元、明之间先后迁到太仓时思、陆公市一带。他们在时思镇南市梢,筑了陆秀夫的衣冠冢(俗称石坟)。又在附近造了崖山公祠、塑陆的神像。解放前,每年清明节,陆的子孙都去坟上和祠内祭奠。
(三)范泾遗址
时思镇南市有个湖,叫范家泾。相传为元朝时候范丞相家内的宅湖。这个丞相,依仗权势,公报私仇,杀害了同乡人陆群超(陆秀夫的孙子)。传说陆的一个好朋友,名叫“闲云”的高僧,和陆同样,忠贞爱国,嫉恶如仇。为了替陆报仇,他设计破坏了范姓的地脉。以后,范家就急剧衰败,子孙断绝。现在的范家泾,几经变迁,遗址只剩下一小角了。
(四)井亭
井亭在时思镇中市。亭上有匾额,匾额上刻有陆元萃写的短文,说明井的来历,它是明朝后期抗倭军队驻守在时思时开挖的。
(五)罗汉玉兰
时思小学前面的罗汉松和白玉兰,都是生长五六百年的古树。罗汉松树身苍老盘曲,松针终年青绿。白玉兰在每年清明节前后开花,望去洁白如玉,惹人喜爱。这两棵珍贵的树木,虽屡遭兵火和攀折,但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仍然生机勃勃。
(六)庵池
庵池在时思镇有名的古刹法云庵后面。池水原通鹿呜泾。池的形状像一弯新月,池旁古杨参天。晚上,月映池中,微波荡漾,富有诗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