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关区经济发展纪实

家乡区县: 兰州城关区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幸福和谐城关”建设目标,加快推进“首善之区”建设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连续三年实现历史性超收,提前8年基本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连万达、鸿运金茂、庙滩子整体改造等一大批重大项目跨越推进,创下了投资规模、资金到位率和开工率的历史新高;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胜利完成了2011、2012兰州国际马拉松等多个影响大、规模大的国家和省、市级节会赛事,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一致赞誉;社会民生保障的普惠水平大幅提升,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特别是城中村改造安置房、新农村农舍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社会管理创新成效显著,特别是打造了数字城关“133”平台、国家级就业服务窗口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作品牌,有力提升了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和影响力。
城关区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驻甘分行总部均设在区内。目前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17家,其中政策性银行2家(国开行、农发行),国有商业银行5家(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6家(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筹建中),城市商业银行2家(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农村信用联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21家。截至2013年3月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235.46亿元,同比增长28.3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48.03亿元,同比增长34.25%。全区金融机构本年新增本外币存款281.48亿元,同比多增226.18亿元,占全市新增额的85.64%;本年新增本外币贷款96.77亿元,同比多增55.63亿元,占全市新增额的54.12%。
城关区金融专业机构多、金融从业人员多、金融专业院系多,归结为一条,就是金融人才资源丰厚,但我们在人才资源的的利用上却做的很不够,可以说在金融工作方面,我们是“捧着金饭碗在要饭”。为了充分发挥辖区金融人才富集的优势,借助金融专家学者加强区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研究,实现相关金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区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城关区金融顾问团,这在全市也是首创。我们顾问团的专家成员有的来自于高校金融院系,有的来自于银行金融部门,有的有来自于政府金融机构,都是各自工作领域内的行家里手。希望各位专家积极参与到城关的经济社会建设中来,一是围绕城关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出谋划策,当好服务科学决策的“参谋”;二是紧扣“率先跨越发展”主题献计出力,当好推动城关经济转型升级的“智库”;三是汇聚集合金融业创新要素,当好发展城关金融业的“推手”, 将专家的智力优势与城关的金融区位优势相结合,在强强联合中,为推动城关经济和金融事业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在最近召开的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中,省委王三运书记强调,要以金融的大发展推进经济的大跨越。城关作为省会中心城区,是全省及兰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资源、基础设施、人才等方面在全省具有无可比拟的有利条件,而这些优势也正是城关区促进金融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进而通过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城关率先跨越发展。我们将围绕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大力促进金融产业发展。依托城关金融总量大、运行质量高、金融机构数量多的区位优势,筹建金融总部综合体,建设金融总部基地,健全完善功能完备、业态多元、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中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城关创办分支机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加大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先进地区和周边县市重大项目建设、文化旅游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构建区域间产业互补、市场互通、人才互助、资源互用、政策互惠、共同发展的优良格局。
为了进一步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金融办机构。城关区金融行业众多,客观上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协调配合,金融办正是承担了这个角色,将使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的渠道更为通畅。金融办成立后,将充分发挥政府和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主要,利用城关的区位、资源、产业、环境、政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服务金融机构和服务企业,努力实现银企对接和政银合作,助跑宣城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城关在探索政府投融资模式建立上,立足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安排财政贴息,有效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近三年,累计安排财政贴息资金5537万元,为区列重点项目引入社会资金6.36亿元,项目涉及农业、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方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多方面引导银行为政府项目授信、融资11亿元,有效推进了小街巷改造、石沟新村、区医院改造、兰山公园二三期改造等1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全力助推全区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为推动“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给予了巨大的财力支持。
长期以来,融资难、难融资成为制约非公有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城关区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0%,对整个城关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的作用。考虑到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吸引信贷资金的,2005年10月,城关区率先在全省县区中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着重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适销对路、技术含量高、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和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目前基金规模4500万元,按照银行在担保金的基础上放大五倍担保贷款计算,可以为辖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额度2.25亿元,对企业担保额度最大为500万元,最小为10万元。成立以来,累计为百余户企业担保贷款200余笔,担保贷款总额达到近4.5亿元,初步估算已撬动民间资本8亿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400人以上,增加地方税收4000万元以上。
促进就业、再就业是我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关键工作,其中小额担保贷款是帮助自主创业、进入市场的重要助推器。2008年,我区先期注入500万元作为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率先成立了县区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目前担保基金总额已达到2000万元,按贷款1︰5的放大效应,可以获得1亿元的贷款额度。
在贷款对象上。凡具有城关户籍,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持有退出现役有效证件的城镇复转退役军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当年吸纳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7类扶持对象均可享受我区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在贷款额度上。自然人个体男性申请单笔贷款最高额人民币5万元;个体女性申请单笔贷款最高额人民币8万元;高校毕业生申请单笔贷款最高10万元;小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为人民币2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以年为单位,单笔贷款的最长期限均不超过2年。
2008中心成立以来,已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522笔,发放小额贷款资金3414万元,其中:城镇妇女369人、农村妇女4人、失业人员48人、大中专毕业生6人、退伍军人2人、回乡创业带头人1人,实现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打造和谐幸福城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我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结合“大兰山”和青白石片区发展规划,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石沟村地质灾害治理、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三合一”项目是“再造城关”建设城北新区的重点项目,争取市场融资 亿,就一个村、一个项目,政府一次性投入和争取社会资金如此之大,可以说在城关乃至在全市都是史无前例的。头营村新农村建设通过政府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由银行为每个农户提供10到20万元贷款,区政府则为农户提供财政贴息支持,依托“大兰山”旅游开发,全力支持农家乐优化升级,在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农户脱贫致富。
今年6月区城市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中长期资本市场融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该协议将充分发挥国泰君安证券在中长期投融资领域的优势和作用,与区政府一道共同探索以企业债券形式,借助资本市场合理、合规地为城关区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这是我区首次尝试以直接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融资,这一步的实现,城关融资工作将从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 突破单一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模式限制,有效改善政府债务结构。
金融服务经济,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今后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要树立金融意识。金融是专业性很强的经济工作,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负责同志要切实加强现代金融知识的学习,多向金融界、企业界专家请教,逐步把握地方金融工作规律,完善管理服务的工作思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金融领军人才,特别是要在全区重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中,通过外聘和自身培养一批对金融发展具有深刻洞察力、熟悉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具有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优秀金融人才。
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服务。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自觉增强金融服务意识,主动为金融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区金融办要积极与区内各大银行进行衔接沟通,及时建立完善金融业发展数据库,积极建设区内投融资体系。要积极支持银行网点建设,从选址到建设、开业进行“一条龙”服务。要加大对金融机构职工在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优惠力度,切实解决金融机构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要发挥好桥梁作用。金融发展关系到企业发展、地方繁荣,金融发展也有赖于企业发展和地方政府支持,地方政府要把联系企业和银行之间合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积极对接项目,要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及时向各银行通报项目建设及大项目、好项目、潜力项目融资情况。二是积极提供企业信息,要定期或不定期向银行提供企业信息,特别是在建的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三是积极打造融资平台,要利用驻区企业、市场的优良资源,牵头打造融资平台,帮助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使不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符合银行贷款条件,努力为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投放创造条件。

HLP(2014-04-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