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地处平原,民风古朴,除了极具典型意义的习俗外,还有民间艺术深蕴其间。作为现代艺术的源头,民间艺术表现出华夏民族深沉的民族性格,并折射出人类原始生存方式和生存想象,然而这些散存于民间的艺术瑰宝在历史发展中正经受着弱化和消亡,新时期下,我们应加以科学保护和开发,使其更具历史感,以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在民众中的广泛影响,使这支古老的文化在当今文明中放出新的光彩。民间舞蹈
西华民间舞蹈流行甚广,富有乡风民俗情操,有祭祀祈祷用的《僧侣小刀舞》、《斋婆花蓝舞》,娱乐用的《狮舞》、《龙舞》、《鸡毛人舞》、《高跷舞》、《盘叉》、《肘歌》、《驮歌》、《竹马》、《旱船》、《小伞子舞》;《二鬼摔跤》、《鹖蚌舞》等。
《花蓝舞》又名《担经挑》,舞者为女性,表演者多为三人一组,两人挑花蓝,一人拿汗巾或竹板,走云步,错步,圆场步、连舞边唱,内容为劝人孝敬父母、积德行善,祈求祝福人们吉祥平安,万事如意,也有多组混合而舞者。《龙舞》以青龙者多,世有火龙,舞姿多用转动舞,领队手拿叉,叉上有绣球,以前后二人为主角,后一个人称二脖,二脖与前头一人的动作相反,头往东而二脖往西,最后一人身上还要挂铃,用一只脚跳动,使其铃响,以吸引观众。《狮舞》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以大头和尚导师,其动作有搔痒、添毛、打滚、戏绣球等。武狮以武士导狮,其动作有跳跃、翻滚、举高、爬桌子、过天桥等。《高跷舞》多以各种古装戏出现,在运动中表演,队形以走“8”字形式圆形来回走动,同时唱各种曲调,以小丑或短足跷来活跃场面。《鸡毛人舞》流传于我县西部,两人,一人扮蟾、一人着鸡毛羽衣,头戴鸡毛硬壳;扮蟾这两臂夹着,两手相握着地,扮蟾一后腿,着蟾皮,两腿作蟾之前腿,臀部安一蟾头壳,为蟾头,鸡毛人与蟾相互打斗嬉戏。民间舞蹈歌舞结合,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在民间舞蹈整理研究方面,我县硕果累累,1984年表演的《群蚌斗鹖》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创作表演一等奖,1992年表演的群舞《黄土人》获第六届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金奖,1999年《龙舞》参加迎接新世纪百龙晋宋京河南预选赛获铜奖,李正申整理的《小伞子舞》入选《河南省民间舞蹈集成》,撰写的论文《鸡毛人逗蟾》发表于1994年第2期《舞蹈艺术》。
民间游戏
跳绳:分个人与多人跳,个人者即拿一短绳,自跳为主,分单脚跳,双脚跳,划圆跳和绳子交叉跳,有时也可双人跳,但要求三人之间协调一致。多人跳为长绳,两个人一人拉一端摆绳划圆,其参加人数多少基本以绳的长度决定。近几年跳绳又有新变化,橡皮筋作绳,良好的弹性和多变的花样,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加入。
跳毽子:毽子是用古钱插入适用的鸡毛而成。踢时分内腿踢,外腿踢、膝盖踢、前踢、后踢,头顶和停胸等。
叼鸡:两人,个人抱起各自一条腿,一只手抬着腿,另只手托着膝盖,两人各用一只脚着地运动,双方利用膝盖部和大腿,进行撞、压、掀、侧拔等,使对方的腿落地或将对方摔倒者为胜。
捉瞎:通常以三人以上者多,一人用布蒙眼,扮作“瞎子”,其他人围在旁边,一说开始,众跑开并念道:“瞎、瞎,在这里,我跟瞎儿做伴哩!”“瞎子”根据声音捕捉,一俟捉住,被捉者扮“瞎”,游戏继续进行。
鞭陀螺:是一人到多人的游戏。各人自备陀螺和鞭子。陀螺用硬木刻制成圆锥形,尖端钉入钢珠,使之耐磨,陀螺大小不等,鞭子用细木棍或小竹杆作鞭杆,用麻绳或布条作鞭绳。鞭陀螺,选择一平地,把鞭子缠在陀螺腰上,溜平地或起于空中使之旋转落地,然后用鞭抽打以加快陀螺旋转速度,比赛有两种,一是比赛时同时抖放陀螺,以转动时间长短决胜负,长者胜,短者负。一是在地上划约半米距离两线为河,各自站在河沿,放开陀螺,打过河去,以陀螺在对方岸上转动为胜。
捉迷藏:选择一棵大树为“营”,再选一力大者为“老桩”,保卫“营”,游戏开始,游戏者分别向各自隐蔽处藏去,待一会,“老桩”喊:“开啦!”藏着便纷纷向“营”奔去,老桩奋力护“营”,藏着以摸树“营”为胜,“老桩”以捕捉“营”人,被捉者为败,另外民间游戏还有抓子、搭草便楼、丢手巾等,是民间少年儿童自娱自乐、自觉参与群众文化活动。
民间棋类
憋死牛:二人对弈,棋盘为正方形,对角划线而成,综合点为落棋点,共五点,内留一枯井,双方均不得以此通过,但第一步不得将对方憋死。
摆大方:是本地广为流传的一种棋艺,棋盘随处可画,棋子俯拾即是,茶余饭后,劳作间隙,二人对弈,看似简单,实是变化多端,错着一步,险夷易位。在下棋与走棋中成一方或一个三斜应多下一子或吃对方一子,以此类推,两方两子。三斜一子,四斜一子,五斜两子,成一龙或六斜皆为三子,下棋时谁先成方、成龙、成斜,谁先走。子下满盘后,双方各拣对有利于自己的子拨去一子,然后各自调兵遣将,或成或塞,成方、律、斜吃对方子,终局时,一方只余二子不能成任何方、斜者输,也有看大势已去,自认输的。
散窑儿:甲乙两人在地上挖两横行窝儿,每行五个,每个放五粒子(楝枣或其他),再在两端各挖一大窑儿,作为各自粮仓,先后可以轮流。方法:任意抓一窑儿子,一粒一粒由右向左散,散完后如果下一窑为空,便拍空吃掉下一窑儿的子,放入自己粮仓。如果抓起的子散完仍没有空儿,便接着抓起那尚未散完的一窑儿子继续散下去,直到遇空拍吃为止。如果拍空后要吃的那一窑儿也空着,叫拍空吃空,两人轮流拍吃后,如果只余一子,便归下一轮者所得。
民间玩具
西华民间玩具流传较早,在农村十分普及,按制作材料可分为泥玩具、布玩具、面玩具、木玩具、纸玩具等,其造型大不写实,多为变形。由于现代儿童玩具的拥入,部分民间玩具正逐渐消失。
泥玩具一般由儿童自己制作,用胶泥捏制而成。主要有哨、猴、猪、牛、马、狗、鸟、车、屋等。西华为女娲故里,女娲不仅是人类的始祖神,又是一个重要的造物神,从流传于民间儿童手上的泥玩具看出故里人民对女娲的爱戴和怀念。
布玩具为端午节前后大人给小孩缝制的香包(香布袋),因造型各异,有搬脚娃娃、子母粽子、罗汉钱、以及小老虎、小白兔、鸭子、鲤鱼、燕子之类,成了小孩子的玩具和装饰物了。其造型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有的虎头虎脑,神气活现,有的天真幼稚纯朴可爱。另外还有立春的春鸡子和冬天孩子脚上的虎头鞋、猪脸靴、头上顶的虎头帽、身披的披风等,大胆夸张,具有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
面玩具是在过年习俗中,母亲常为孩子蒸制的面花,这些面花都是小羊、小狗、小牛、小鸡,可以给孩子玩,也可以吃。木在西华流通不多,仅有木制刀、枪、花棒等,另有匠人售卖的木花篮、猴爬竿等。纸玩具最具代表性的灯笼,旧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灯节,儿童各自挑着各自用秸秆插制而成的灯笼,炫耀着,以四方灯笼最多,四面灯画通常绘着各种内容的绘画,很受儿童喜爱,还有老鳖灯、羊抵头灯等,另外纸玩具还包括春天放飞的风筝,以鸟状为多。
民间玩具均出自本乡本土的审美眼光,泥土味很浓,许多品种的题材已远离当今生活,由于现代的快节奏和生活的提高,部分民间玩具正消失,但就美学意义而言,这也是一种损失,若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若能抢救出一些,也算是一种贡献。
民间纸扎泥塑艺术
泥塑纸扎品是人们平常所见的一种艺术,它以粘土、麦草、高粱秆、彩麻绳等物作原料,以手工方法通过捏、扎、缠、绘制作成形的。其造型以各种人物、动物居多,兼有其他品类,主要用作庙寺壁画、神像泥塑、纸扎殉葬品等,县城、逍遥、奉母城、田口、东夏、西夏等乡镇均有操业者。
逍遥南门汪彦山纸扎品,相传已有三百年历史,初始于汪的曾祖,其制作巧心巧手,形象逼真,作品《牧羊人》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作品展获二等奖,棉花绒《狮子》参加许昌专区民间艺术作品展获一等奖,《开动的大车》获开封地区灯展一等奖,《火车站》获周口地区灯展一等奖,《戏剧人物》参加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民间风俗展获优秀奖。法国民间艺术收藏家吉莱姆·皮艾尔三次到逍遥对汪彦山泥塑考察研究,并收藏其作品《三国人物》、《白蛇传》两组十二个。
1998年逍遥镇成立民间艺术协会,全镇有泥塑纸扎技术户46家,艺术人员100多人,年创作作品1万余件,进入市场,1998年底,逍遥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
民间文学
西华民间文学蕴藏量极为丰富,流传境内的有神话、传说、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六个种类,堪称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个缩写本。
县境女娲神话群,是以女娲城古遗址为依托的故事群,流传着《天塌地陷》、《铁牛救祖》、《兄妹成婚》、《捏土造人》、《女娲补天》等一系列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类起源、婚配、生育、繁衍的过程,形成了女娲神话语域中心,成为中原神话群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西华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现实中都有存在,如帝王朱元璋、忠臣包拯、奸倭贾泳,机智人物王猴、父子三翰林王鼎振等,构成了一部“民间口述史”,这些传说是与西华这块土地历次经受黄淮水系冲种,人民历尽沧桑、饱受疾苦而产生强烈的爱憎情结分不开的。民间传说涉及的历史时期多为唐宋、明清几个阶段。
西华大地山水草木都有美丽的传说,各种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十分独特,如《五月为什么不打长虫》、《人死了为啥要烧纸》、《冬至吃饺子的道理》等,各种传说各种寓言,与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一样,是一部小型百科全书,我们在民间文学的口头延衍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娱乐。
民间文学是我们丰富而珍贵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我县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方面已走出一步,1990年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西华县卷》和《民间歌谣民间谚语集成河南西华县卷》的搜集整理并铅印成册。《故事卷》分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部分,收入各类故事250余篇。《歌谣谚语卷》整理出歌谣324首,谚语917条,刘云龙搜集整理的《歇后语选集》收录歇后语5000余条。这仅仅是劳动人民言传口教中的一小部分。今后,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挖掘、整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