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镇安象园茶

家乡区县: 陕西省镇安县

        镇安象园茶的历史渊源,新编《镇安县志》(1995年出版第132页)有过这样一段文字:“象园茶叶据《刘氏家谱》记载:‘刘正民,安徽省和州彭城镇人。于清顺治元年(1644),迁来镇安象元沟。来时带有茶种,当年播种,翌年出土,生长四兜。不数年,茶苗增至十五亩。”民国16年(1927年),紫阳茶贩彭传清路过象园,见茶苗长势茂盛,指点制作方法。该彭随即迁来狮子口(今象园新丰村)定居,栽培茶树,制作茶叶。象园茶,从此兴起。’”另外,在卷一 大事记(第9页),还有一段关于茶的记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达仁河刘姓从从安徽迁移时带茶种在象园(今象园乡)种植,即今‘象园茶’”。

        为了更进一步弄清镇安象园茶的来龙去脉,我专门查阅了镇安象园《刘氏宗谱》,结果让人哑然:《刘氏宗谱》上根本没有《县志》上所记载的相关文字,纯属子虚乌有。那么,《县志》上的这两段似乎很“真实”的文字又是从何而来?笔者费尽周折才打听到当时这一章节的撰稿人姚元义。听他本人介绍,那时他在县林业局工作,与一位县上级领导一同到达仁区象园乡调查,听当地人口头介绍,回来就写了这一段文字。原来是编者未经考证,道听途说的,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这部《刘氏宗谱》共六卷,清嘉庆辛未年(公元1811年)重修,是迄今为止象园刘氏家族唯一版本的家谱。新《县志》上这段加双引号的文字,按说应该是真真切切反映在“家谱”上的,但是,事与愿违。而且,还不到100字的文字,漏洞百出,让人觉得很荒谬。通过反复查证,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家谱上根本没有“刘正民”这个人的记载。据刘氏后裔说,按谱系,“正”字辈排行应该是后来续的新谱,也就是现在的谱上才有的。而清嘉十六年修的谱上是没有所谓的“刘正民”这个人。

      二、《刘氏宗谱》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茶叶之事。至于“刘正民”从安徽带来茶种,“当年播种,翌年出土,生长四兜,不数年,茶苗增至十五亩”这样祥细的记载,更是查无实处。按一般家谱记载的常规,不会用太多的笔墨去记录农事,《刘氏宗谱》也不例外。

     三、刘氏不是从安徽直接迁移镇安象园的。据《刘氏宗谱》序里记载:“吾族本江西弋阳籍也,而迁湖之祖载在旧谱不必赘述,自高祖启龙公迁霍山,仁周公迁竹山,宗玉公迁镇安,五世之间三迁其地,而刘姓之蕃衍于霍山、竹山、镇安者不下数百人。”由此可见,刘氏迁徙的路线图是:先从江西弋阳迁往安徽霍山县,又从霍山县迁徙湖北竹山县,再由湖北竹山县迁到陕西镇安县象园。如果从安徽带来的茶种,辗转数年再到镇安象园后再去种植,显然是不现实的。

    四、刘氏迁徙镇安象园沟的时间严重错位。据《刘氏宗谱》记载,一起迁到镇安的刘氏并非一户,而是弟兄多人数户。最早迁入镇安象园沟是刘仁高的长子刘义室,时间是乾隆二十八年。后来分别迁到象园的是乾隆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并非《镇安县志》所说的刘氏是清顺治元年迁至镇安象元(园)沟的。《刘氏宗谱》对每一个迁徙来的家户都有比较清楚的记载。譬如:“义信公,字能谅,名宗元,生于雍正二年甲辰九月十二日午时。乾隆二十一年携长子经自霍邑迁湖省竹山县罗汉寺,三十五年携四子经燮端熬复迁陕西镇安县大淙溪,卒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二月十五日巳时,葬大淙溪象园下首凤形亥巳向。娶汪氏,生于雍正七年已酉二月初五日丑时,卒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二月初七日寅时,葬与夫同塚壬丙向,共碑。生子五:长,礼经;次,礼燮;三,礼端;四,礼熬;五,礼明。女二:长适周升廷,次适孙永龙。”又譬如:“义宽公,字能宏,名宗玉,生于康熙五十七年八月初七亥时。于乾隆二十一年同父自霍邑迁湖省竹山县全家堡,乾隆三十五年携子转迁陕西镇安县西乡大淙溪象园,卒于嘉庆元年丙辰四月二十日未时,葬大淙溪王莽山杨家庄左边小梁丑山未向。”他们弟兄六人,其中老大义恭公、老二义宽公、老三义信公携家带口,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从竹山县迁徙到镇安县西乡大淙溪(象园沟)一带。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老四义敏公的儿子,老五义惠公的妻子,老六义福公携子一起也从竹山迁到象园。当时,这里是一片荒芜之地,刘氏在此地一代一代生息繁衍,渐渐成为当地大户人家。今天的象园沟,刘姓居多。人丁最旺的是刘义信这一支系,现在好多茶人都是义信公的后裔。

      如果说,象园茶始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那就与刘氏没有多大关系。刘氏最早迁入象园是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迟来了近120年。如果说,象园茶种是刘氏从家乡带来的,那么,刘氏应该是从湖北竹山县带过来的。竹山也是老产茶区,刘氏于乾隆二十八年,或三十五年,从湖北竹山县全家堡带来茶种是极有可能的。为什么说这两个不同时期呢?因为最早来象园的是刘义室,从湖北竹山县迁来的时间是乾隆二十八年。七年之后。与他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兄弟刘义恭、刘义宽、刘义信等三家也分别从竹山迁来。乾隆三十八年,刘义敏、刘义惠、刘义福,他们或是本人,或妻儿老小迁到象园安家落户。

这么说,象园茶应该是在乾隆二十八年以后,由刘氏从湖北竹山县带入镇安象园的。这也符合历史事实要件。他们从老家带来茶种试种,茶叶在当地落地生根,年复一年地发展,长此下去,才有了今天具有一定规模的象园茶。

这里,需要赘述的是:史贵求真,言必有据,记载历史不可道听途说。我们的史志工作者,针对这个历史事实错误记录,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正视史实,尊重历史,敢于纠正错误,还历史本来面目。编史不可能没有纰漏,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给予我们一个纠错的机会。不能回避,或者去诡辩,更不能默认,任其下去,这样就会是历史的罪人。

拉拉扯扯说了这么多,其目的是想搞清楚象园茶的起根发苗,并不是笔者无事生非,小题大作。这是一段被歪曲的历史事实,有必要澄清真相。虽然我们不能给出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但起码我们不能随意地去编造历史。这样,就会错上加错,罪上加罪。

茶叶是镇安一大特色产业。弄清象园茶的来龙去脉,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们时常发现很多媒体,不同场合,很多人都把《县志》上的这段话作为权威性的依据,广泛加以引用。如果任其下去,以误讹误,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历史不容改写,也不可改写。志书,作为一种历史工具书,一般来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写照。志书,又作为一种权威性,史料性比较强的典籍,必须谨慎对待。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徐&小徐(2014-11-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