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山市市中区安谷镇,有一家被叫做“张蹄花”的小餐馆,落脚在巷子的分支里,没打招牌,并不起眼,却引得乐山食客甚至外地食客为其蹄花汤早起奔波、交口称赞。
亏本的“买卖”
打开销路
带动街巷生意的“肠儿汤”
这家店的老板叫张林。
在1995年,张林下岗了,靠着仅20平米的门市,开始做起了餐饮生意。
转行创业,他第一个想到了做餐饮,肥肠汤、炖蹄花还有各种蒸菜。
创业之路并非那么简单,当初店小又无名气,为了打开销路,张林夫妇不得不做亏本的买卖,“当时一碗肥肠只卖一块多,每碗就只赚两角。”也许正因了这价低份足,小店的“肥肠汤”在安谷渐渐有了名气。
“夫妻店”的兴起
钻研每道菜
吸引慕名的好吃嘴们
张林的老婆为了支持丈夫,辞去了在兽医站的工作,小店就这样被夫妻俩撑了起来。
小店开在安谷镇一条小路上,没有招牌,不经意就会走过了,午饭时间走进去会发现,生意兴隆,人头攒动,大有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感觉。
每天来这里吃饭的本地老乡不多,大多是从各地慕名而来的食客,给小巷增添了不少热闹。也许因了这名气,让这原本只有张林夫妇一家店铺的街道,迅速热了起来,各类餐馆也陆续开了起来。而张林的店面,已从当初的20平方米,变成了60平方米左右。到了中午12点,这里的食客达到鼎盛,每张桌子都坐得满满当当。
看着生意火热,张林的小姨妹在乐山城区里开起了分店,至此,食客们才知道,这家店叫张蹄花。
开业之初,他卖得最出名的是肥肠汤,以至于如今天南地北的食客们想要找到这家小店,只要问肥肠汤在哪儿卖,这镇上的人都晓得。
慢慢地,张林觉得,菜做得杂而不精,不如菜做得少而精。留下了销量不错的的肠儿汤、蹄花等菜过后,夫妇两开始从选料到做法上,钻研每道菜,讲求精益求精。说也奇怪,在安谷人嘴巴里被称道的“肥肠汤”,却在乐山人嘴巴头不那么讨喜,乐山人最喜欢的还是张林家的蹄花,肉嫩皮鲜,入口即化,配上特制的蘸水,辣香留唇,让人一吃便记住了。
那是在六七年前,因为乐山到安谷变得便捷起来,许多乐山食客发现,这家的蹄花汤可比肥肠汤爽多了,渐渐地,他的名气就在乐山城里流传起来。
美味的秘方
“起早贪黑”
只为食材选择更合味
每天早上五点,张林夫妇就得起身,为七点半开门的生意忙碌了。而在前一天下午,他们已经把蹄子炖得差不多了。
张蹄花的特别之处在于,在头一天拔毛前,一定会先烧蹄子,烧过的蹄子,不仅能够更好地去毛,而且味更香;烧过之后,入锅加水覆盖炖煮,这里有个诀窍,只能炖三个多小时,不可炖太软。时间一到,将炖好的蹄子从灶台上端开,在一旁慢慢焖,待第二天食用时再进行二次微炖。
在张蹄花吃过一次的食客们都发现,张林家的蹄花,不像其他地方只有小蹄尖,而是还有一大块腿骨和肉,这种蹄髈是张林在市场上收的新鲜蹄髈,大小均匀、肥瘦适中。
蹄花的肉嫩且不油腻,猪皮、肥肉入口即化,那股淡淡的焦香味已经让食客们为之倾心了,加上特别的蘸水,更锦上添花。
贵州的辣椒,配上郫县的豆瓣酱,加以葱、蒜等辅佐,辣过瘾的同时,香味也长留味蕾间。话说有一山东小伙儿,从不吃辣,有天尝了这张蹄花家的蘸水,偏偏给贪上了这味道,从此成了张蹄花家的老常客。每每来吃蹄花,总要让老板配上满满一盘蘸水,最后总会吃得干干净净。
限量版的难处
“一蹄难求”
要吃蹄花得预约
中午一点多,张林夫妇已经做完这天的生意开始收摊了,一辆白色的轿车停在了店门口,车主摇下车窗,疑惑地问:“没有蹄花了?”张林只得摇摇头,“没有了,明天再来吧。”
在最近的三四年,慕名而来的食客越来越多,不少食客远赴而来,比如天津、北京、山东等。其实让外地食客们最头疼的,不是每天需要早起奔波,只为尝一口这鲜美的蹄花;而是就算一大早就开车过来,有时到了却被告知蹄花已经售罄了。
这段时间,由于受市场供量和选材要求的限制,张蹄花每天只能供给食客们五六十个蹄子,但光是头一天提前预约的蹄子,往往就达到了40多个,不预约几乎就抢不到蹄子,弄得“不懂道”的外地食客们很是头疼。
不过张林保证,等再过一段时间,九十月份的时候,蹄子好保存,他们会增加每天的供应量,尽力满足食客的需求。
当我们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张林夫妇在为第二天的食材做准备,张林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他的妻子赶忙帮他擦汗,对面打牌的老乡们起哄说,亲一个!亲一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