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中,如今已像梦幻一般,深存在我的记忆里,而这一些梦幻,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一句话,是当下大家的共识,“高中,是人生的转折点”,为什么呢?有人作了如下的解释:第一、高考——高考的成败基本决定了一名学生的未来的走向,即前途;第二、成人礼—
—经历过成人礼,已经算是一个成人,任何行为都有了法律效应,也就是说在社会身份上,我们已不再是孩子,我们可以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三、心灵年龄——虽然被当做了成人,
但是事实上却依然还是一个孩子,还没有脱出稚嫩,还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准备。所以,高中三年,是一个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监护人对其行为负责走向自己为自己行为负责的过程。以
上所说本是一些教育界的言论,按理也应该是那些教育家们该去研究的,而我此刻还是一个学生,一个受教育者。所以重点的,我还是回过头来讲讲我在五中受教育的事。
教,是老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教与学的关联处在知识,可是知识是不变的,在某种程度上说,知识是死的。所以虽然教育需要传授知识,然而单凭知识牵连的教育是死的。
我在五中所获得的教育却不是死的。每当我想起过去在五中的日子,无需论及亲爱的同学们的往事,即便是在脑海里轮廓出一位老师的形象,也会有一种温暖的气息自内心里升起,在嘴
角牵连出一斜微笑,使我眯起自己的双眼,像是沉入了美丽的幻觉。这难道是一个公式,一句定理,一些词条可能带来的吗?我们尊称一个人为老师,是因为他传授给我们知识。但是我们记
住一位老师,却是因为我们并不把这个老师,单纯当做一个传授知识的人,我们将他当作了亲人。
我并不知道别的学校怎样,也不知道五中的其他老师怎样,对于我不了解的,我没有发言权。但是我知道,我所在的班级,每一个同学,都将彼此当做兄弟姐妹;每一个同学,都将我们
自己的任课老师当作了这一个家庭的长辈。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高考结束后的分别宴上,在学生祝福老师健康,在老师祝福学生前途光明的时候,大家眼角的泪光和心中的不舍。因为融了情感
在里面,所以一切也都变得深情。
我不喜欢赞美,因为觉得空洞。所以就拿一些事来说,让大家自己感受。
我曾经一直觉不出五中有多漂亮,环境有多优美。我想是因为我住在里面。然而直到我快要离开的那些天里,我才渐渐发觉了五中的美。近代有美学,讲了什么是美,如何审美。提到了
审美需要隔着心灵的距离,以直觉意识事物。想来在最后高考的那些天里,我是知道自己在这里的时间已不长久,于是在潜意识中自觉地将五中的环境和我自己的心灵留出了适当的距离。就
像我们常觉得别人的小瓷杯比自己的要漂亮一样。在心中剔除了对自己实用的隔膜,纯以观赏的心态面对熟悉的环境。于是我发现五中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梦幻般的轻纱。岩石缝间的
小草原来是脆嫩的青色,小草边的花儿原来是烂漫的粉色,操场的上空原来也有浮云与雀鸟,原来我们的教学楼铺的是浅红色的砖。以前在诗歌散文里都向往过的美好原来随处可见,原来不
是美好不存在,而是我与美好,总是擦肩而过,而我却一点也不知道。
知道,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知道的,总在过去的记忆里。可是人之所以忍受着美好的逝去而依然坚强的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总是倔强得相信着未来的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美好。
五中给我的,于其说是一种获得美好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相信未来的勇气。我不喜欢分数,然而只有分数,不会骗人。85分永远不会比84分小,但是84分却蕴含着一种改变后超越85
分的可能。人的勇气与信心,便是在这一种可能性的完成里越积越厚的。我还记得我的班主任在每次月考后的名单里单独列出表扬了那一些本次获得进步的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教育的
方法,但是对于每一个参加考试的学生而言,不论成绩好坏,即使是年级排名前几位的同学,与其说登上重点排行榜,不如说从根本上是想登上那个进步排行榜。因为重点排行榜,意味的是
成功,而这一栏进步排行榜,表示的却是希望。
我们这一班人,2012届308班,努力去奋斗的,不只是昨天的成功,更是明天的希望。这就是那时月考分析中一个简单的栏目在潜移默化中带给我们的影响。
说将来,是飘渺的。而过去,是梦幻的。所以散文家、诗人都喜欢描写过去,在过去的记忆里沉湎,幻化出文字,砌起心灵的城堡。这城堡,无非也就是美好的记忆。而对少年而言,不
过二十载或更少的阅历里,这城堡实在也不大。就在这不大的记忆城堡里,三年的高中生活,是可以占到较大的比例的。
若要细说我在五中时的昔日的岁月,想是可以写出厚厚的一本小说,然而将来的五中的发展,毕竟依靠的还是各位老师和各位学弟学妹。而我对于五中的情结也可以安静的放置在我记忆
的深处,偶一翻起,偶一回味,自然的在心头漾开春光的柔和,对我而言,已是非常足够了。
幸福的意义,其实便是不断创造出可以永远回味的美好的记忆吧。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qianjiaming
欢迎访问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51125896.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