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帝城,始建于西汉初年,用于纪念汉高祖刘邦免去了家乡丰县的徭役。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简称:草集)。
原邀帝城历经黄河决口洗涤,现仅存遗址;按照《丰县志》记载,其址位于现在宋楼镇的葛巴草集村。 2009年,丰县宋楼镇葛芭草集村发掘出汉代遗址,日前经考古部门确认,为古邀帝城遗址。邀帝城最初为汉时纪念开国皇帝刘邦荣归故里而建,历代不断整修完善,后不幸毁于大水。此次丰县邀帝城的重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里,清代的《江南通志》、《徐州府志》和明清版《丰县志》中均记载着邀帝城这个词条,汉代的《史记》和《汉书》虽没有直接出现邀帝城这三个字,但司马迁和班固却同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那段在邀帝城发生的真实故事。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秋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了刘邦,刘邦亲率大军平叛,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冬十月,大败英布。途经沛地,他先是在沛县官署中设宴,把当年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丰沛父老故人请过来同宴,其间唱《大风歌》以抒壮志,因为感激当年沛县父老帮自己起兵反秦,所以就免去了沛县的徭役。欢聚数日,刘邦离开沛县,西行至丰邑西南之中阳里,家乡父老设帷帐,献酒肉,邀请留歇。刘邦遂停留与父老乡亲畅饮,酒酣而涕下,终于说出了内心深处一直想说的话。我对于乡党刘邦怀着一种虔诚的敬意,不是因为他吟唱大风歌时的慷慨激昂,也不是因为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农民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是因为他说出的这句话:“丰县,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我怎么能够忘记呢!”,这位“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的乡党,半生冲杀于金戈铁马之阵,喋血在刀光剑影之中,命运的大开大合仍无法掩饰自己思乡亲乡的柔肠。他在两千年前所说的话,至今仍让人动容,为之感慨不已。
也就是就在这个地方,刘邦赐丰县为汤沐邑,和沛县一样免去了徭役。
刘邦离家乡后再也没有回来,但丰县父老却把他装在心里。就在刘邦驻跸欢宴的地方,家乡人筑了个城,名为邀帝城。汉盛时,又在城中建庙,塑高祖像以祀,称邀帝城庙,后庙易为寺,叫邀帝城寺。也称邀城寺。到唐代前后,邀帝城已相当繁华,经历宋元,至明清时期,规模发展的相当大了。后虽经岁月更替,邀帝城寺屡毁屡修,清嘉庆元年,河决朱旺口,邀帝城寺地面建筑被水浸泡后坍塌,今天当年的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皆淤于地下。
其实,有关邀帝城寺的传说一直在当地流传,有些故事用妇孺皆知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譬如《刘三夜祭祖坟》、《刘邦“击筐问天”》、《千古龙飞地》、《刘邦半醉唱大风》、《众童垒塔》、《高祖庙易寺》、《戚妃井》等等,这些传说大都和刘邦有关。故事情节既与现实有直接的联系,其发展又合乎生活的内在逻辑,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或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是他们的生命力却不可低估。这些传说的挖掘整理者就是“邀帝城诗社”的成员们。“邀帝诗社”作为丰县唯一的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化活动团体,成员三十多人,大多是生活在邀帝城遗址周围村庄的农民。自一九九○年以来,每年在桃花盛开之际,这些农民作者都坚持举办桃花诗会。至今诗社举办诗会已经十九届,诗社成员的诗词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影响颇好,邀帝城遗址附近文化底蕴之深厚可见一斑。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vzhou_feng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