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是天津市教委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建校86载,以历史悠久、校风淳朴、英才辈出享誉于世。其前身为庄乐峰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天津公学,1934年更名为耀华学校,取“光耀中华”之意,1952年改名为天津市第十六中学,1988年复名为“天津市耀华中学”,并于同年创办了“耀华中学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班”。一代代耀华人秉承“勤、朴、忠、诚”的校训,本着“为每一个学生成功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育魂、以文化人、以学养志、以体健身”的办学特色,积极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使耀华园成为师生共同求索的乐园。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关注细节,构筑优秀,创新体制,锐意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坚持“以德为首、以业为本、以研为导、以质为重”的理念。
耀华中学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2003年完成改扩建工程,一所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现代化的耀华中学展现在天津人民面前。现在的耀华中学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到6.7万平方米,学校有藏书12万册的图书馆,现代化的理化生实验室、科教馆和网络中心,有设施齐全的体育馆、健身房、游泳馆、篮球场、标准足球运动场,有可接纳1800人同时用餐的餐厅、学生公寓等。2011年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一至四校舍历史风貌建筑的加固修缮工作,使古朴典雅的耀华园更加生机盎然。
创办初期
1920年代,居住在天津英租界的一批中国社会名流向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提出,英租界向界内华人征收税款,理应用此做一些诸如兴办教育等有益公众的事。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时任天津英租界华人纳税会董事庄乐峰先生筹三万四千两白银创办天津公学并任校董,聘请北洋大学学监王龙光为校长,最初校址位于天津英租界戈登道(今湖北路)37号,是一所服务英租界纳税华人的英式精英学校,名为“天津公学”,隶属于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英租界内还成立了与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订立保管契约的天津公学保管团以主导学校管理事务。在1920年代末“教育中国化”的浪潮中,由英租界华人完全接管,成为私立学校。
1928年,天津公学迁至英租界17号路(今新华路)新校址,但申请就读者与日俱增,学校仍无法容纳。庄乐峰向英租界工部局提出划地扩建的要求,觅得墙子河畔一片53亩的洼地作为学校扩建的新校址,并聘请英国建筑设计设计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设施齐全的学校,后迁至墙子河(今南京路)畔的现址。含有小学部、男生中学部、女生中学部、体育馆、图书馆等,又从国外购进物理、化学、生物等仪器。1929年,第一校舍落成,作为男生中学部;1930年第二校舍落成,作为小学部。1930年中学部成立,男女分班,有学生600余人,教职员30余人。1931年,学校管理委员会成立,同年第三校舍落成,作为生物、化学等实验实习室以及女生中学部。1932年,学校礼堂在校园东端开始动工兴建,工程造价为28万两白银;最后,又建成第四校舍,作为物理实验实习室以及女生小学部。
因当时民国政府规定学校立案不能以所在城市的名称作为校名,私立学校更不能以“公学”命名,且中学应隶属于“省”,小学应隶属于“市”。为解决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立案的问题,1933年10月,经教育部核准立案,中学部改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初级中学。1934年1月4日,小学部经天津市教育局核准立案,改名为天津市耀华小学校。1934年9月经教育部核准,定名为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定名“耀华”,取“光耀华人”之意,后引申为“光耀中华”。同年,耀华校董庄乐峰以八百银元为价,经多方托请,由当时著名书法家孟广慧书“耀华学校”四字牌匾。天津公学管理委员会一致决定邀请在教育界有崇高威望的“赵君达公”出任第三任校长也是更名后的首任校长,赵天麟欣然接受聘请。1934年11月,耀华学校管理委员会确定了校旗,校色和“勤朴忠诚”的校训。规定校旗为红色,并用英文校名TKH做成蓝色盾形,绕以华文校名,校色用红蓝,校训定为勤朴忠诚,校标为盾牌,谱写了校歌,撰写了校志铭。1936年8月,《天津耀华学校记》《本校礼堂落成记》石碑制成,嵌入礼堂入口大厅的墙壁。1936年6月,天津市举行首届高中毕业生会考,耀华学生的成绩居全市各校之冠,高中会考全市前五名中有四名为耀华学子:何鼎基获第一名,何支恂获第三名,岳昌烈获第四名,孔令文获第五名。在抗日战争之前,耀华学校有“贵族学校”之名,一则因为它位于英租界中校舍、设备、师资等条件在当地首屈一指;二是袁世凯、曹汝霖、徐世昌、张学良等政商名流的后代均在耀华学校就读,学费也比一般私立学校略贵。同时抗战之前,耀华学校同英租界内教会学校一样重视英文教育,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授课。1938年耀华学校为纪念建校十周年,出版了耀华年刊同时刊登了大量当时学校的影像资料并保存至今。
战乱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位于租界外的南开大学、南开中学校舍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炸毁。南开大学开始向内陆搬迁,而南开中学部分师生则失学。耀华中学因坐落在英租界而幸免于难,耀华学校第三任校长赵天麟主动开设“特班”,收留南开中学在天津的失去校舍而教学活动中止的师生以及其他因战争失学的学生。为此,抗日战争时期的耀华中学校舍为扩容并改为上午、下午的两班制,以供由耀华与南开的师生上下午交替使用,原南开师生等下午在耀华学校校舍上课。一年后,耀华学校正班改为“耀部”,南开特班改称耀华学校“华部”。
在天津被日军占领后,赵天麟因抵制占领当局推行的“亲善”教育,拒绝更换占领当局指定的教材和日军武装入校参观,每逢重大活动坚持唱中国国歌、悬挂中国国旗,引起日军的不满。1938年6月27日清晨,赵天麟在前往学校途中,被日军暗杀团分子枪杀。随后,耀华学校全体师生及社会人士,自发地组织游行请愿,抗议日军暴行。武汉国民党中央政府对赵天麟颁布褒奖令,中共建政后赵天麟亦被追认为烈士。1942年,耀华学校第五校舍落成。1942年起,耀华学校被迫由教授英文改为教授日文。直至抗战结束重新恢复英文教学并部分课程使用英文授课。1947年暑期,国民政府委派《民国日报》总主笔俞大酉任耀华学校第六任校长,任校长期间大力提倡课外社团活动,组建了歌咏团、舞蹈班、口琴队、话剧团、国剧社、演讲组等社团组织。1948年6月,在赵天麟校长牺牲10周年之际,耀华中学将学校图书馆定名为“君达堂”以示纪念。同年12月中旬,中华民国国军94军43师师部一个炮兵营和129团部,总共3000余人,进驻耀华学校并以此为据点。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攻城部队在耀华学校攻下驻守国军的最后一个据点后会师,宣告“天津解放”。
1949年以后
1949年1月15日,成立耀华学校复校委员会并于1月25日耀华中学首先正式复课,随后在1月27日耀华小学复课。1950年,抗美援朝时期,耀华学校共有73位同学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全校师生共为抗美援朝捐款11,114,121元(旧币制)。其中,郑宗庆、李俊水、陈尔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授予“空军英雄”称号。1951年2月24日,中共天津市委在耀华学校礼堂举行报告会,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1952年12月23日,私立耀华学校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办,耀华学校由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中学部与小学部分开,中学部更名“天津市第十六中学”,小学部更名“天津市五区五小”。从此,耀华学校的中学部和小学部分为两个独立单位。1956年6月20日,天津十六中制定的校规“对学生文明行为统一教育要求的七十二条”刊发在《中国青年报》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年8月29日,《中国青年报》全文发表“七十二条”并发表社论“培养教育中学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七十二条”再次引发教育界的广泛讨论。1960年代,耀华中学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单位,耀华中学的飞机航模小组学生得到周恩来、邓颖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肯定。1962年12月18日和1963年2月初,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两次到耀华中学视察工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耀华中学的教学秩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干扰。1966年8月,学生自发响应《人民日报》“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曾短暂将校名改为“毛泽东主义战校”。1967年3月20日,根据天津市革委会批文,耀华中学开始四年学制试验,即初中二年制,高中二年制。1974年,天津市政府计划将耀华中学自市中心迁往当时市区边缘的天拖南地区,最终在师生、校友的强烈反对下作罢。然而文革期间,建校初期自外国购买的部分精良仪器设备遭到损毁。
1978年,天津市第十六中学被确定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现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直属重点中学。1988年,学校决定复名“天津市耀华中学”,复名大会于同年12月21日耀华礼堂召开。1990年,“耀华科教馆”落成,是天津市以及华北地区第一座用于中学理化实验教学的科教楼。1998年,图书馆新馆重建落成,并对耀华礼堂、老校舍及地下室,操场、体育馆等进行了大规模维护和修缮。
2000年,时值天津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耀华中学争得规划局等部门协助,将耀华路划归耀华中学使用,同时原校址旁边已经被卖出的耀华里土地归还,并入学校成为新校区,使得学校面积由49亩扩大为80亩。2003年,耀华中学新教学楼在老校区东北一侧的新校区落成,新教学楼由耀华中学校友、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周恺主持设计。新教学楼分别以校训命名为“尚勤楼”、“尚朴楼”、“惟忠楼”和“惟诚楼”,其中尚勤楼为理化生实验楼。2005年,耀华中学收购紧邻的“新华职工大学”大楼,将其改造为耀华嘉诚国际中学的初中部,并将校园扩展。2006年8月8日,天津市第一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标志牌在耀华中学礼堂前挂牌。2010年,耀华中学获得首届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资格。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耀华中学随即承担了563名灾区学生的转移安置和就学任务。2011年被评为中国百强特色十佳创新学校。2011年10月,耀华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后备梯队培育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