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他就是杜甫。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他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欣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坚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境界。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遗憾。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