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牛灯,产生并流传于沐川县幸福乡及周边乡镇境内的,由农耕具、麻布、木头、棕毛等缝制而成的一种牛灯。人们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便用农耕具、麻布、木头、棕毛等缝制牛灯舞耍,其牛头、牛身、牛尾等缝制精巧。
幸福牛灯是幸福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研究幸福人文历史和承载幸福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的载体之一。
幸福牛灯表演时由一人身背一竹背篼,手执一牛鞭,以示放牛老汉从事春耕农事活动,两人用麻布等作成的牛形套在身上扮演牛,其中一人在前半部舞动牛头,另一人则在后作些牛甩尾巴、扭屁股的动作配合表演,放牛人边舞边唱,另有锣鼓烘托渲染气氛。“牧童”就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牛灯主要在庆丰收、过年过节时表演。沐川每逢元宵节和艺术节等重大节日,便耍牛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而使耍牛灯的习俗世代相传。牛灯外观活灵活现,古朴原始,乡土气息浓郁,独具艺术魅力。
武圣狮灯,产生并流传于沐川县境内武圣乡,在全乡各个乡村广泛流传,属于南派舞狮体系。武圣狮灯是由麻和丝绸编扎而成的颜色精美的一种狮灯,每逢春节或平时的重大节日,都有狮灯参与庆贺、祈福。
武圣狮灯,来源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传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其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意义。其舞耍具有喜庆、原始、古朴的特征。
武圣狮灯的表演队伍由“笑和尚”(俗称大头和尚)、“孙猴子”、“狮子”(2人)、锣鼓队(4人)等组成,另有执散灯笼起照明作用的多人。笑和尚和孙猴子均戴有面具,孙猴子手执金箍棒戏谑,或鞭打狮子,或敲击笑和尚头部,或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精灵鬼崇,妙趣横生。笑和尚右手摇蒲扇,左手执小绣球逗引狮子,在锣鼓伴奏下起舞,其动作呆傻、迟缓。狮子为二人合演,一人玩狮头,一人玩狮尾。两人动作要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使观众看不出破绽,如同一全狮。表演分地面表演和高台表演。地面表演的动作有:翻滚、跳跃、飞涧、站立(即玩狮头者的双脚踩在玩狮尾者的双肩上)。高台的表演技艺高超,动作惊险,难度较大。一般由十二张大方桌挞建“龙台”(俗称“一柱香”)。其狮子逐级向上爬,爬至台顶后,要在台顶做相关动作。常见的有“踩斗底”、“拜四方”。狮登台表演时,孙猴子和笑和尚在地面表演,做配合台顶的各样动作。待狮子表演完“踩斗底”、“拜四方”后,孙猴子即登上台顶“打加官”。所谓打加官就是孙猴子在台顶表演“头首倒立”(俗称“立桩”),当两腿并拢伸直后,台下的人(一般是灯头)便喊加官口号(此时锣鼓停止)“张××加官,加官进禄,六位高升,自从今日加官后,财也发来人也兴。”待被喊加官者掏出现钞奉上后,孙猴才放下两腿,结束对一人的加官。奏一段锣鼓后,接着又进行第二次头首倒立,喊第二位加官“李××加官,加官进禄,六位高升,自从今日加官后,世代儿孙坐北京。”待被喊加官者掏出现钞奉上后,孙猴又才放下双腿(结束对第二人的加官),奏一段锣鼓后,再对第三位加官,依次类推,直至在场人等(一般是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人,或者是有钱的富户)都加官后才算结束“打加官”的表演。打加官又叫讨吉利,讨喜钱,是狮灯牟取钱财的一种手段。打加官者越多,收入就越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