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出门见世面——满月礼

家乡区县: 潮州市湘桥区

当婴儿满月时,要举行庆满月活动。潮俗殷实人家要备酒宴请亲朋吃“满月酒”,被邀请亲朋要备鸡酒礼物前来庆贺。外婆家也要办衫裙、肚兜、红鞋、猫帽、鸡蛋(生男取双数,生女单数)以及酒肉作礼,以示对外孙的疼爱,俗称“做出月”。揭西、普宁一带客家贺女儿生男的礼品中有大方裙,生女的则送裤,忌送裙,因裙与群谐音,重男轻女者,怕女成群也。
庆满月前常同时结合给婴儿命名、报丁、理发、拜公婆神等民俗活动。命名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按辈序命名;二是据金木水火土行命名。命名前家人常将婴儿出生年月日时报与算命先生,推算命相,是否五行欠缺。算命先生推算后告知为婴儿命名者,以便能在名字上体现缺哪补哪的愿望。如此婴缺水即以江、河、湖、泊等字合辈份取名。此外,还有一种“寄名神佛”的风俗,即是抱婴儿请和尚或其他神道中人给起个神道的名,如天恩、天赐、天佑、同善等,祈神佛保佑其健康成长。人们之所以将孩子寄名神佛,不外乎是认为佛门乃超绝尘凡的所在,遁身其间,自然受菩萨、神灵的保佑,妖魔邪祟、祸患灾疾不易侵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儿孙起名时不得取与前辈名字相同乃至谐音的字。这是中国传统的“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的伦理思想,这种传统的命名习俗在某些地方已经淡化了,例如:父亲叫张军,他也许会将儿子叫张小军,母亲叫陈丽,女儿或许叫陈小丽,但潮汕地区一直恪守这种习俗。
传统起名时,习惯上男女有别,即是男的多取体现男性阳刚之气、高大威武的字眼,如坚,强,伟,雄、健等;女的多取阴柔温顺、端庄贤能之字眼,如丽、美、珍、秀、慧等。起名也有受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影响而赶时尚的,从而名字也烙上了时代印迹。如解放初,有人取名为爱国、国庆、拥军、援朝、抗美等。文革的时候又有人改名叫卫东,卫红、卫兵、小兵、文革等等。
旧时讲究人家多请族长或有名望的尊长命名,称为赐名,表示对命名者的尊重。但普通人家,多是由家长随便取个贱名,如阿猪、阿狗、阿大、阿二、大戆等,没多大讲究,含取贱名易养活之意。等到上学时才依姓氏辈序取个族名、书名作为正名。如今婴儿出生前要领取出生证,出生后要办理户口登记,故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必须命名,且为正名,一经确定,修改就较为困难了。特别是第二代身份证的使用对汉字的规范和电脑的普及,很多冷僻字的使用都成了问题。
命名之后,将男孩的名字生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说是向祖公报丁,生女的则不必。揭西县客家人在男孩满月举行报丁时,则是由族中老太婆抱着新生儿到祠堂拜公太,告诉祖先:“裔孙某某,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生贵子,取名某某,祈祖先保佑,日贪玩,夜贪睡,乖乖大。”
揭西客家地区婴儿满月除拜祖宗处,还要拜天神、灶神、土地神等。拜罢诸神,如外祖母、祖母不在,伯叔母等都可代抱婴儿到池塘边,拿一块石头,大吼一声将石头扔进池塘里(当地称扔鹞鹰,意为驱邪)。然后,再把婴儿交给一位原先约好的孕妇,抱一抱,意为满月日孕妇抱了,以后婴儿给所有孕妇抱就多事端。
理发是象征性的,生育家请理发师傅或婆娘们操办。其仪式是用全株青葱伴剃头刀作剃头状,剃毕要把青葱再种入菜园里,以示孩儿今后长大健壮、聪明。
婴儿出生以后,身体状况还未能适应新环境,产妇的身心也需细加调理,因此,在坐月期间,婴儿与产妇都有许多禁忌约束。满月时,婴儿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产妇的身体也得到了恢夏,禁忌约束解除了。在这种情况下,产妇和婴儿才可以由产房出客厅。

周哲(2014-11-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