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亡地”与“死地”不是绝对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三国时期,徐晃照搬兵法,背水列阵,非但没有激发出士气,反而士气逐渐瓦解,一战而溃。
赵云用“空营计”哄退并击败曹军以后,曹操恼羞成怒,他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又命令徐晃为先锋、王平为副将,进兵至汉水与蜀军决战。
当徐晃、王平引军来到汉水岸边,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劝阻道:“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说:“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王平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昔者韩信料敌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
徐晃固执己见,吩咐王平领步军拒敌,他自己引马军进攻。于是,魏军搭起了浮桥,渡过汉水迎战蜀军。徐晃背水列阵后,从早晨就开始挑战,直到黄昏,蜀军一直按兵不动。待到魏军人马疲乏,正要向回撤退之时,黄忠、赵云突然从两侧杀出,左右夹攻。魏军大败,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亡无数。
经验与教训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韩信和徐晃都是背水列阵,为什么一胜一败?
比较两个“背水列阵”的战役,首先,陈余不听李左车之计,被韩信抓住了有利的时机;徐晃则不仅没有抓住进攻的良机。反而拒绝王平的劝阻,将军队置于不利的境地。其次,韩信不是简单地背水列阵,他同时还派出奇兵袭击赵营,即采用了奇正相生的战法;而徐晃既不问敌情,也不顾客观条件,更没有使用奇正相辅的兵法,只是机械模仿韩信的背水列阵。所以,徐晃兵败成为必然。王平在战前就已料到了这一结局。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的“亡地”与“死地”是一种“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境地,因此,“投之亡地”与“陷之死地”实乃大患。
历代兵家正是利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特点,将军士“投之亡地”、“陷之死地”,从而激起将士同仇敌忾、奋力死战的斗志,达到转死为生、转患为利、转败为胜的目的。能否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军士所置之地、所处之势,能否激发万众一心、决一死战的气概。
韩信的汉军与赵军相比,是孤军深入,在这种情况下,韩信背水列阵,使部队失去了退而求生的希望,其结果必然拚死勇战。而徐晃的军队,虽然背水列阵,但是河上架有浮桥,背后尚有曹操大军压阵助威。所以,每一个将士都有求生之路。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也难以激起将士的拚死奋战精神,他们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此外,徐晃背水列阵,对手始终坚守不战,曹军从早晨拖到了黄昏,已处于“暮气归”的状态。当战火点起以后,徐晃不但未能转患为利、激发士卒的杀敌斗志,反而使自己的军队陷入绝地。
以徐晃背水列阵而惨遭失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活用兵法、创新战术是任何将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随时都可能葬送自己的军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