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县共有工业企业719家,其中规模以上15家,外资企业37家。企业涉及能源、冶炼、建材、医药、化工、丝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
民国17年、20年,长安镇有复安、中民、文华3家书店开业,兼营石印及木版印刷。民国32年至34年,官办的植物油料厂和民营的同安油厂先后建立,始有1台25马力的煤气发电机。民国36年冬,国民党第十六集团军妇孺工读学校的职工杨卓才等人,将2台24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后改烧木炭),1台15千瓦的直流发电机,运到长安开办发电厂,名为凤凰电厂。
解放后,1953年成立粮食加工厂、印刷厂、酿酒厂。连同同安油厂,均于1955年8月转为公私合营。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城镇手工业分别组织合作社或厂,添置厂房和机械设备,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上,实行按劳分配,盈利上交。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187.97万元。1958年,印刷厂、酿酒厂、粮油加工厂、农机厂转为地方国营外,还兴建砖瓦厂、造船厂、造纸厂、化工厂等国营企业。1959年,国营工业总产值248.42万元,占融安县工业总产值17.8%,比1958年增长1.4%。
1962年,遵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融安县工业企业进行整顿,分别作了“关、停、并、转”,造纸厂、化工厂、造船厂相继合并、下马。1966年,柳州地区磷肥厂在县境内兴建。同年,县有关部门联派工作组下厂,帮助各企业制定一套较切实际的规章制度,工业形势日趋好转。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两派群众组织发生武斗,大部分企业停产,秩序混乱,致使县内工业造成严重亏损。当年,国营工业总产值248.45万元,比1966年的1851.17万元下降86.58%。
1989年工业总产值5659.51万元,比1988年增长170.91万元,增长1.03%。1990年工业总产值6174.70万元,比1979年增长515.19万元,增长9.10%。
1990年,县办工业有机械、建材、化工、印刷、纺织、食品等业共17个厂、公司。职工总数(不含矿业职工数)1531人,拥有固定资产2032.1万元(1990年不变价),实现总产值1348.53万元,占融安县工业总产值38%,创利税231.49万元。
2006年,融安县认真贯彻落实融安区经济工作及全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一是鼓励帮助工业企业加强横向联合,尽快发展壮大。如斯柳工业园引资嫁接成立有实力、有原料、有技术的相融公司,泰嘉公司租赁承包了长安锌品有限公司。二是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搞好服务,重点是积极为他们联系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帮助企业进行技改,扩大生产规模。
2010年,该县投入6727.1万元,启动红卫园区二期“三通一平”工作,收储土地209.6亩,完成红卫园区一、二期排污、浮石园区道路桥延伸、高泽园区路灯建设等工程。园区新引进企业两家,即东城竹木制品厂和恒裕香油有限公司,新培育亿元企业1家,即万德七星水泥厂;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即利元电子、亿森木业、永顺木业、兴隆竹木制品厂和鑫丰木业制品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