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洛出书处相连的另一传说,是苍颉造字台,造字台在西长水西南的八公里处阳峪河东(古称阳虚河),台高3.4米,上顶直径3.3米,周长13.5米。台上刻有“苍颉造字处”。传说黄帝南巡命史官苍颉在此造字,因此今兴华乡古取名“苍圣乡”并在下阳虚建有“苍台小学”,邻村夏千头建有“苍圣小学”。传说苍颉到阳虚河后,沿洛河观察地形,寻找鱼龟。到了双崖坡下遇一渔翁在那里捡鱼,苍颉询问渔翁有无鱼可捡?渔翁答:“无鱼”。苍颉说:“你怎么知道无鱼?”渔翁又答:“你没见老鹳在这里过去了,都把鱼吃光了。”苍颉细看河岸上有无数的老鹳趾印,苍颉顿悟,他琢磨老鹳的趾爪印痕纵横错杂,遍布软滩之上,可以象形为简单的符号,构成支鳞片爪的雏形文字。苍颉就把这些支鳞片爪的符号记录下来,便成了原始的文字,至今当地的人民广为传说。虽为传说也颇接近实际。证明古代先民早已在这一带活动了,它也是一个佐证。鲁迅在他的《门外之谈》中对此分析的精辟:“但在社会里苍颉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有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蛋,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的。”因此说:洛出书,造字台,不神秘,也不离奇,它是洛宁远古时代先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