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游侠多少年——
他是谁?他从哪儿来?他的魅力何在?
看李安的前半生,就像品味他的电影,一幕幕揭开、渐进,从容不迫却暗潮汹涌。1954年生于台湾,祖籍江西,父亲是中学校长。19岁,李安进入台湾国立艺专戏剧系,当时他的心声是“其实我是一名演员”,并在台湾话剧比赛大专组得到过最佳男演员奖。
不同于小众文艺导演的剑走偏锋,也不将视野局限在商业片的鎏金辉煌,李安的电影,总在品味和市场、个性与包容间寻求着微妙的平衡。他将东方式的体察温婉注入西方题材电影,又如老火煲汤一点点糅出华语片中人与人之间晦涩难言的纠葛情感,大刀阔斧般浑厚古朴的轮廓与沉郁静美的细枝末节浑然一体,胸怀天下的老辣中氤氲出的是谦谦君子的行藏淡泊。
李安和他的电影,总叫人想起《侠客行》里的句子: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975年李安前往美国,进入伊利诺大学学习戏剧导演,获戏剧学士学位后又前往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制作,获得电影硕士学位。
1978年李安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林惠嘉,同时也是他的伯乐与知己。1982年,尚在纽约大学攻读学位的李安,拍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短片《阴凉湖畔》,获得了奖学金,并在台湾主办的独立制片电影竞赛奖上拿了金穗奖。1984年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又获得了纽约大学生电影节金奖和最佳导演奖。
一切看来都似乎很顺,但理想在说Yes的时候现实总在残酷地说No。直到四十一岁才在家族资助下开设品牌专卖的华人设计师王薇薇或许会用她的人生经验告诉你,通往西方艺术殿堂的道路是广博的,但留给黄色人种的小路是荒芜的,开拓它,需要莫大的运气,勇气、以及等待。
于是从1984到1990年,李安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重要的字,那就是“等”。六年中,他每日的工作是打扫房间、买菜做饭,和儿子一起等“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家”,同时大量阅读、看片以及创作剧本。六年后,当李安的剧本《推手》获得台湾政府优秀剧作奖,并有望获得独立执导影片机会时,他才有勇气回顾六年间不得志的痛苦:“我想我如果有日本丈夫的气节的话,早该切腹自杀了。”
1991年的《推手》、1993年的《喜宴》和1994年的《饮食男女》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其中以《喜宴》最成功,一举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台湾金马奖上更是满载而归。
在《喜宴》中,李安仍是以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儒家视角去解构西方世界的人性思想,包括敏感的同性恋话题所带来的冲击。从台湾来美国参加儿子婚礼的老父母,在得知儿子的婚姻只是一场为“孝”而设的骗局,以及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后,其打击不亚于晴天霹雳,但最终还是无奈接受了儿子纷杂的三角情感关系,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推手”式的处世哲学,也是擅长忍耐的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法,然而最讽刺的一幕出自导演李安,他在其中客串一个喜宴上的小角色,意味深长地说道:“那是中国人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这句话,将李安掩藏在一派儒家风度和太极手势背后的叛逆展露无遗。就像他电影中的人,总是用平淡无奇的手势去处理和掩盖内心的欲望,却往往在最细微处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被洞若观火地点出人性的真相,这些不完美的,被传统思维认定的人性之“丑陋”,就像平实人生上一根根不服帖的木刺,如张爱玲所说的“华美袍子上的虱子”,它们才是最真实的、毫不掩饰的赤裸裸的存在。
《饮食男女》中用一段虚构的失恋故事做理由坚持独身的大女儿是如此,以女强人外表示人、心中却总有难解之结的二女儿是如此,顽固老父对怨恨自己的二女儿的独特疼爱同样源于二女儿与亡妻的面貌相似,微妙的情感在海面下暗涛汹涌,难以止息。《饮食男女》获得了第6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以及亚太电影节最佳作品奖。
1995年,李安翻拍了奥斯汀的名著《理智与情感》,这是他第一部英语长片,也是第一部与好莱坞专业制作班底和一线影星合作的国际大片,六项奥斯卡提名和柏林金熊奖的斩获证明了李安对不同题材风格电影的掌控能力。电影中浓厚纯正的英伦风情令人着迷,而李安认为电影成功的要诀在于对奥斯汀小说中“感性和理性”的双面认知,西方人不见得容易体会,反倒是中国人一点就通,这对他之后拍摄《卧虎藏龙》以及构思《绿巨人》都产生了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