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名俗文化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庄浪县

居家饮食

饮食结构以面食为主食。民国时,北部及关山一带以莜麦、扁豆、糜、谷、荞麦为主,南部以高粱、糜、谷为主,统称“杂粮”。小麦面称为“白面”,用作过节、待客,平日罕食。建国后,玉米、高粱逐渐成为主粮。1980年后,随种植业结构变化,小麦成为主粮,杂粮反变稀贵。

煮食面食有:长面(麦面擀制,待客、节日佳肴,有长寿多福之意,切法有划刀、拉刀两种,烹法有臊子面、干拌面、酸汤面等)、饺子(有肉馅、菜馅、核桃仁馅等,待客、节日佳肴。韭菜馅饺子称“水角”、“煮角”)、片片(各种面均可擀制,刀切形状有方、尖、宽、窄,刀削的称“削片片”)、圪塔(各种面均可擀制,切小菱形。莜、豆面擀制的称“雀舌头”,切成小方片的称“丁丁”)、氽氽(荞面擀制)、麻食子(用白面或荞面在草帽、梳子上搓制,佐豆角、茄子、豆腐、粉条等,风味别致)、餄餎(用荞面或白面在专用床上压制)、掐掐(用莜、豆面或荞面擀条,手指掐成小块)、旦旦(用杂面拨成小鱼状,亦称“丝拨胡”,戏称“鳖跳崖”)、拌汤(用莜、豆面拌成小圆粒,掺和少量圪塔的称“鱼儿攒沙”)、馓饭(用杂面摔成,多在冬天食用)、搅团(用杂面搅成,蘸蒜或辣椒汤吃,荞面搅团加“地软”汤,风味别致)、焌面(杂面与洋芋或菜焖成)。流入扯面、拉面。

蒸、烙、炸面食统称馍馍。蒸制有馒头、油花子、油卷子、截截(长方形)、碗簸子(杂面,用碗簸圆,或蒸或烙)、破布衫(杂面擀薄,叠数层,切块蒸成)等。烙制的有涨角子(发酵白面饼)、死面饼(不发酵)、软面子(不发酵白面薄饼)、油千子(千层饼)、锅盔(大饼)、锅飥飥(杂面发酵入锅焌熟)、摊馍馍(杂面调稠糊,烙成薄饼,荞面摊制独具风味)、滚飥(酿糜面或玉米面使甜,烙成扁圆形)等。油煎有油饼、麻糖(麻花)、油餜子(有大有小,大油餜子有三刀儿、乍耳子等)、油飥(荞麦酿甜煎成)、油角(有韭菜角、糖角)、馓子、油糕等。流入烤馍、油条等。

婚嫁

旧时,汉族男婚女嫁悉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仪基本依古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进行。建国后,保障妇女权益,实行婚姻自由,仪礼趋简。现行民间婚嫁,一般经说亲、订婚、送礼、迎亲四个仪程。

说亲 多由男方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俗称“说媒”。女方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日赴女方家,并与女青年见面。女青年回访男家,称为“看屋里(家)”,男方父母多有馈赠。有的男女青年直接互订终身,请人说通双方父母,取得承认。媒人,现称“介绍人”。旧时,双方家长各请阴阳先生拈算男女青年属相,如相克则谢绝,现趋淡薄。

订亲 双方同意后,介绍人从中商定彩礼,然后择日举行仪式,称为“喝酒”。男方父亲(或代理人)与介绍人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女方家。礼物,一般有馒头(12个,称“大馍馍”)、彩礼钱(称“锁锁”)、布匹、衣物等。南部乡镇讲究携带干鲜果,其中必备核桃、大枣、米、盐各两包,称为“封子”。女方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有“嫁女会六亲”之说。姑娘在姐、嫂陪同下至席敬酒,男方家长有馈赠,称“挂锁儿”。席终,男方家长执壶去厨房,向女方母亲等敬酒致谢。临辞,女方母亲给新婿有馈赠。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事后,女方将馒头分增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立。

送礼 亦称“商量话”,“换盅”。多在迎亲前半年举行,男方父亲与介绍人,带齐原定彩礼及妆奁衣物,赴女方家,商定迎娶时间、仪程。女方请长辈相陪,席间,儿女亲家互相敬酒,互致歉意。如遇纠葛,长辈出面调停。

迎亲 俗称“引新媳妇”。旧时,迎娶前三天,男青年赴女方家送“婚书”(请阴阳先生书写有男女生相等内容的文书),现为办理结婚登记取代。至期,女家亲朋送礼,称为“填箱”;前来相送的女青年称“伴女”。男方备交通工具(旧时为驴、马。忌用骡及母、阉畜;现为机动车辆取代),至少去3人(合新娘为4人)迎接,称为“引亲”。女家至少4人陪送,称为“送亲”。时间多在下午,日落亲迎回。启程,送亲人请引亲人先行,中途,引亲人请送亲人在先,谓之“让路”。至家,有的在门口设席,请送亲人落座敬酒,谓之“接路”。旧时,物色命相好的内亲将新娘抱至洞房,足不落地,现由伴娘接引步行。设宴款待送亲人,留宿过夜。洞房点“长明灯”,新娘进屋后暂禁人入内。送亲人歇宿后,伴娘招呼新郎、新娘并坐,将二人头发并拢,用新梳梳理,称为“梳头”,再撒核桃、大枣于床,用新笤帚扫炕一匝,称为“扫床”;然后闹洞房,称为“暖床”。夫妻饮交杯酒,尽情逗乐,直至深夜,但禁有孝服的人和孕妇入内。次日晨,先设宴款待送亲人。席终,送亲人执盏入厨,会见男方母亲,敬酒致谢,再去洞房向姑娘赠言,然后告别。新郎、新娘在院拜天地,依辈份向亲属行礼,直系亲属各有贽增,称为“认大小”。再款待前来祝贺的母舅辈,舅家给新郎、新娘披红,称为“挂红”。然后款待前来恭喜的亲朋,新郎、新娘席前敬酒、行礼,贽礼称为“锁儿”。席间,尽情逗乐,气氛热烈,有“三天莫大小”之说。第三日,新娘入厨擀面,招待女客,称为“试手面”。

回族婚嫁一般亦分提亲(男方请人向女方求亲,亦称“送开口礼”)、定亲、送大礼、迎娶四个仪程。定亲只求双方愿意,不合生相。迎娶多选“主麻日”(星期五)。新娘进门举行宗教仪式,请阿訇向已进行结婚登记的男女双方诵念“尼卡哈”(祝愿词)。次日,新郎、新娘沐“大净”后见公婆及长辈。

丧葬

清时,汉族丧仪繁缛,讲究厚葬,有“亡人不吃饭,家财带一半”之说。封建等级制度严格,迷信色彩浓厚。有一定功名和官职的人死后,请冠裳(俗称“礼宾”)赞礼,请有官位的人点主(在木主上点红贯神)、祭土(坟地土神)、祭木(祭大棺),大做纸质明器(俗称“纸火”),有的停尸十天半月,有的请阴阳道士设坛诵经,超度亡魂,称为“放泼洒”、“放施食”。民国时,等级制度打破,迷信色彩未减。建国后,丧仪趋简,现行一般经过初终、讣告、成服、入殓、开吊、送葬、复山七个仪程。

初终 人亡后,整容整衣,停尸于地,称为“落草”。然后供饭、烧纸,称为“倒头饭”,“倒头纸”。用水浸新瓦贴尸两肋降温,称为“救尸”。设灵堂,地铺麦草,子孙守灵,称为“坐丧铺”。

讣告 择定送葬日期及安葬茔地后,亡者男性首先报丧舅家,女性报娘家,然后出讣告于大门外,上写亡者名讳、享年、安葬茔地、送葬时间等,称为“门告”。悬挂纸统(筒),称为“亡命统”。

成服 由族内或村内年长者主持在灵前给子孙佩戴孝服,俗称“破孝”,被破孝者称“孝子”。清时,按古制“五服”,即“斩衰”(子、未嫁女或承重孙等服孝3年)、“齐衰”(孙及已嫁女等服1年)、“大功”(堂兄弟、侄等服9月)、“小功”(曾孙、堂侄等服5月)、“缌麻”(玄孙、堂曾孙等服3月)破孝。孝帽、孝袍各有不同形制。民国时,服制趋简,堂兄弟、堂侄、堂曾孙多不成服。建国后,有的仅直系血亲成服。已嫁女、曾孙等复山后谢孝,称为“出门孝”。旧时,成服购买专用麻片,用白布束于额际,子及承重孙戴麻冠,现麻片消失,代之以白布条。

入殓 俗称“掩棺”、“暖棺”。依古制,木棺忌用铁钉和胶粘,用细腰型木榫卯合,木榫称为“纤板”。子女给亡人整衣、净容后抬尸入棺,仰卧伸肢,然后合盖。有的放入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男性请舅家人在场,女性请娘家人在场。

开吊 送葬前一日,亲友吊唁。一般戚谊送纸张,有的送挽幛,嫡亲奠仪较丰。女婿、外甥送“铭旌”(红绸书写对亡者的褒词)、“祭奠”(馒头及鸡)。亲友来吊,孝子动哀。

送葬 俗称“发引”。老丧在清晨扶柩出户,扎彩色丧轿,长子或承重孙执幡(俗称“引魂幡”)前导,其余孝子男左女右执纤。至墓地,绕墓一周,然后落地。尸棺下入墓井,长子下井清扫棺材,称为“招魂”。然后封土,男性请舅家、女性请娘家先抛土三锨,再子孙抛土,最后齐动手掩埋起堆。丧轿行进途中,北部地区讲究不落地,南部一带亲朋路祭,丧轿落地。少丧多在下午发引,仪式较简。

复山 送葬第三日,孝子齐赴墓地祭奠,修理坟堆,亦称“攒山”。

回族丧葬遵依伊斯兰教仪式。亡故称“无常”、“口唤”(尊真主口唤进入来世),尸体称“埋体”(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死者)。提倡薄葬、速葬,停尸最多不超过三日。病人弥留,请阿訇念“讨白”(忏悔)。不设灵堂,不出讣告,不烧纸,不大声举哀。送葬之先,由死者年长至亲给“埋体”洗大净,穿“可凡”(亦称“卧单”,即葬衣),然后放入“塔布提”(坊寺公用送葬的木匣)。阿訇念“都阿”(祈祷词)毕,抬往以坊寺或村庄所设公墓。墓制竖井,旁开偏堂或攒堂。未下葬前,儿子或至亲先下井入堂,修理井壁及地面,然后将“埋体”缓缓放下,头北足南,面向西方,伸肢仰卧。再由儿子或亲人用土坯封闭堂门,下土起堆。办丧期间,丧主一般不起伙,亲邻人送饭,亦不在停“埋体”的房内进餐,表示哀痛。

社火

庄浪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年春节,正值农闲,老百姓集结起来耍社火,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无病无灾、生活美满,久而久之,即成习俗。

庄浪社火按演出时间可分白天社火和夜间社火两种。白天社火主要有高抬、马社火、高拐子、春牛、跑社火等。高抬是一种立体空间造型艺术,它是在木台上安装铁柱,取一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中的凝固情节,用彩条、绸布扎造山水、花木、禽兽或器物,伪装铁柱,再扎绑装扮角色的儿童,执道具亮相扎势,把人物烘托起来,用夸张的手法构成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马社火又叫“马故事”,圆实的骡马披上艳丽的被褥,装扮后的山里娃雄赳赳端坐其上,隆隆的鼓声在前开路。装扮者化妆历史故事人物,马背造型,凭脸谱、装扮及手中道具辨识情节。朱店、阳川一带喜文,以身架挺俏为优,穿长袍、套马挂、腰系彩带、恭手或执茶酒具,不穿戏装。其他地方武士居多,装扮者手执道具,甚至绣球、镜子满身,人马挂彩,富丽堂皇。高拐子即高跷,又叫“木拐子”“柳木腿”。有一米多高,也有两米高的,演出时亦化装成各种历史故事人物,手中甩动拂尘或武器保持平衡,也有个别人玩翻身之类的特技。走高跷的有50多岁的老人,十几岁的孩子,也有年轻媳妇。跑社火装扮比较随意,演员步行前进,形式不一,多是唐僧师徒在前开路,农人拉着木犁紧跟其后,身后跟着几个用锅墨涂的黑脸人,胸前挂一只粪斗,里面装着草木灰,专往姑娘家脸上撒。最后是一群载歌载舞的姑娘小伙,吵吵嚷嚷,唱唱说说。

白天社火规模最大的是正月十二水洛城开集日,届时,来自全县各地的彩车、马社火、秧歌队、腰鼓队等云集水洛城,排成一条长龙,自西向东浩浩荡荡一路缓缓开过,场面颇为壮观。

“夜社火”也称“夜故事”“地摊”,流行全县。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农历二月二日收场,也有演至清明节的。内容有跑旱船、唱小曲、笑摊、快板、戏曲、舞狮子等。唱小曲是夜社火的主要内容。形式以四男四女表演,或多名女子演唱。每人手执蝇刷(拂尘)或钱鞭子(霸拉鞭),身后尾随小旦一人,锣鼓音乐伴奏相继出场;唱一节,鼓乐伴奏绕场一周,直至曲终。 耍狮子是夜社火的收场节目,舞狮人武士打扮,一般都学过武术,跳上桌子先念四句古语:“青鬃狮子是毛团,菩萨派它下了凡,新年头上耍一耍,耍个富贵万万年。”手中舞一灯笼,指挥狮子跳桌子、打滚、瞅灯笼等多种表演,并配以武术拳脚制服狮子,最后骑狮子下场。

庄浪小曲曲牌丰富,庄浪文化馆现整理出162首,有反映男女爱情、历史故事、劝善行孝等多种内容。笑摊是独角或多角的说唱节目,内容以历史古人、抑恶扬善、针砭时弊者居多。语言诙谐,形式自由,动作随意,故事不求完整,亦说亦唱,演停随意,一没脚本,二不定例,全凭口传心授,临场发挥。庄浪文化馆整理成册的有30个节目。旱船以夜间行船形式出现,船头船尾点灯,艄翁前引,小旦坐于船舱,船婆(丑旦)后追,诙谐表演。有的两只船穿插,有碰撞搁浅等,动作巧妙配合,并有船歌伴唱,跑一程唱一段,锣鼓伴奏,热闹异常。

婉儿清荷(2014-04-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