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美村地处福建省福鼎市店下集镇东南3公里处,全村人口6929人,聚居着汉、畲、回等民族。溪美村不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历史悠久,特别是明、清时期林西桥(溪美旧称)更是闻名遐迩。这个方圆不足20里的多个民族聚居地,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许多动人事迹,时至今日,仍为世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溪美沿革
溪美村原溪流河面宽阔,河床平坦,溪水清澈见底,自西往东环绕如带,古时临溪建桥,俗称“林西桥”.溪在猫坑里和梨洋里两溪交汇成潭,形如葫芦,称“葫芦潭”.溪美村又处两溪之尾,“尾”与“美”谐音,后来又改称“溪美”.原属福宁州劝儒乡育仁里十二都泗境,民国廿九年(1940年)为玉溪镇(下辖台峰、沙埕下片沿海9个村),1958年,成立了溪美大队,归属店下公社。文革期间又改为溪美小公社,1983年至今称溪美村。
历史溯源
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溪美村南洋境内发现较多石锛、零星印纹陶片,与马栏山文化遗址同属一个时期。可见,早在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世代繁衍。据《高氏宗谱》记载,唐代始祖高氏肇基林西桥。另据《陇西郡李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淡港居民李氏祖先李真一(元末避乱由浙江处州梅屿举家迁至淡港山下创居)后辈筑堤围田,沿港岸筑堤垦田耕作,形成了单港塘和九曲溪(今为溪美洋)。元末明初,王氏举家从嵛山迁居台家洋(沙埕镇台峰村石板埕)。迁入溪美境内较早的先民还有新厝朱氏、梨洋里林氏、柏石叶氏、东门山陈氏、虎兰卢氏、八埕岗陈氏、三门堂郭氏(回族)、三门寺蓝氏、钟氏(畲族)等,他们组成了溪美先民。这些先民沿林西桥官道两侧搭建旧式草房或简易楼房,自成一条街道。据历代百姓口口相传,这条街曾建起大小草鞋庄达百余家,客栈、酒肆20余家,通往各地船只靠停百余艘,南北转运业发达犹如苏杭古运行道,故林西桥又名“小杭州”,简称“小杭”.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林西桥历来成为黄岐旧城、官城尾乡民生活用品的集散地,其手工编制草鞋转运到浙南各地销售。可见,早在明清两代,溪美人便着手从事编制草鞋手工行业。林西桥也由此闻名遐迩。
人物轶事
溪美这个古村落,自唐代始祖高氏肇基以来,乡土人才辈出。在溪美村历史以来的众多人物中,林七公是一位在福鼎大地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相传他遇异人授其防疫消灾、治病救人的秘诀,用这个秘诀救活了不少人。他的事迹遍及福鼎各地。如今,很多宫庙还供奉着他的塑像。清嘉庆版《福鼎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九年,里人朱天华募建(林西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溪美村八埕岗、古岭头、上宅等地走出的英烈就达20多位。上个世纪60年代弹港农妇李吓奶被评为“全国劳模”,并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教育史情
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后,溪美村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就有400名之多。这跟溪美村历来重视教育密不可分。溪美村创办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可谓家学渊远,文礼持家。如蒋家洋李氏先祖来自浙江南宋,肇基之初,便将文风带到溪美,创立私塾。直到清光绪年间,村人又在溪美临水宫创办私塾大馆。民国九年(1920年)溪美蒋家洋李氏族人发起成立奖学公约,支助困难学子读书,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溪美临水宫创办国民学校,校舍分设在溪美红旗厝、富老洋杨家厝、菰北七公庙,文革前夕重新迁回溪美临水宫。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溪美临水宫开办区立溪美中心小学。1942年9月改称为玉溪镇溪美中心小学,1960年学校发展成完小校,上世纪80年代初,搬到现在的溪美小学。另设溪美初中部,1995年始为独立初中(福鼎二十一中)。
历史文化
在溪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造就了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留下了许多宗教建筑---溪美临水宫、七公庙、三门寺;古老作坊---油坊、造纸厂;经典民居---蒋家洋古民居、杨家厝;还有福宁古道、泗风亭,以及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民俗活动主要有“击石”(双方于河床平坦处各选三人,中间一人由两人左右相搀,以脚尖顶鹅卵石,卵石相碰击,先跌倒方为败)健身赛事、溪美马灯、梨洋里提线木偶、布袋戏、上宅坐刀轿、“六月六”等。
几多风雨,风度春秋,溪美村民靠着勤劳的双手,过着农耕和手工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溪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进多家台资企业。如今楼房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货品琳琅满目、群众安居乐业。曾一度被国家文化部、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园林式村落”等荣誉称号。
一个村既能拥有多所幼儿园、一所小学和初中。这个村庄的兴起与自古以来先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加之某些价值观的不同,使得该村成为福鼎市排名靠前、在全市都富有盛名的几个村庄中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